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季劲钧  余莉 《大气科学》1999,23(4):439-448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研究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的机理和实现方法,其基础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物理过程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使得植被宏观形态和相应的地表的动力学参数上发生显著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植被与大气、土壤之间的物理交换过程。这种气候与生物圈双向反馈过程是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主要相互作用机理。应用AVIM于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模拟了在大气状况强迫下,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植被与大气之间CO2、潜热和感热的交换,揭示了地表物理和生物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  相似文献   
62.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于1993年10 ̄12月通过走访科学家和有关部门以及通信联系等方式对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并编印了《中国科学家全球变化研究工作项目汇编(1985 ̄1993)》。1994年4 ̄5月,又进行了第二次补充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中国全球变化立项研究情况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3.
64.
孙莉 《干旱区地理》1990,13(1):58-6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GBP),是当代国际最大的生态研究计划。1987年1月,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执行委员会遵照1986年9月召开的ICSU第21届全会的决定,筹备成立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65.
66.
中国加入"整合大洋钻探(IODP)"的初步学术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为2003年开始的“整合大洋钻探”制定了本国的初步学术计划,确定了研究目标、领域及组织部署,在有关部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共同支持下,力争建成一支西太平洋深海基础研究的主力队伍,使我国地球科学进入海陆结合和国际接轨的新局面,在古环境研究、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震源带以及深部生物圈和海底下的海洋等研究领域创出佳绩。  相似文献   
67.
陆地生物圈在全球碳(C)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陆地生物圈是碳的净源,但一些陆地生态系统目前正在吸收碳,这对于控制现存的陆地(森林、农田和沙漠)生态系统以维持或增加碳的吸存量而言,是切实可行的。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可吸存和保存全球大量的碳。农业生态系统和贫瘠的土地可用于保存现有的陆地碳,但这些系统中的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存速率相对较低。可把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视为一种能源,而且林木可用于储存城市环境中的能量。通过开展一些生态系统的管理实践,进行碳吸存和保存可获得额外利益。  相似文献   
68.
知识天地     
  相似文献   
69.
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生物圈保护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面积约2.6万公顷的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的综合考察,运用流域和生物圈保护区有关概念与方法,探讨了在该地区建立小流域生物圈保护区的可行性。以小流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地理景观的分室对策和开发与保护上的协调对策,对该保护区进行了初步规划。目标是对热带山地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开发、科研、科普和生态环境监测等的多功能科学管理,使该区的经济与自然资源能协调发展,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