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1篇
  免费   780篇
  国内免费   1912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1163篇
地球物理   706篇
地质学   2983篇
海洋学   47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40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已成为目前热议的话题.本文以哈长城市群为例,从水土等自然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人口数量变化、交通状况、城市联系紧密度等角度,对哈长城市群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夯实数据基础,并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72.
中强地震前油井动态异常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油井映震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油井动态异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映震灵敏井孔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应力易于集中的构造条件的控制,特别是断层的又汇处、转折端和断裂带,这是与其他流体观测项目的相同之处;在本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油井动态前兆异常形成的三种力学过程,即岩土力学过程、水动力学过程和气体动力学过程以及油井特有的二种”放大”作用(变径和气体膨胀)的观点;解释了油井动态震前多为正异常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73.
有机高分子改性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锋  韩会增 《岩土力学》2000,21(2):156-158
翻浆冒泥是铁路路基主要病害之一。由于翻浆冒泥造成基床的软化和道碴板结引起道床整体弹性的降低 ,直接影响列车安全运营。实践证明用化学灌浆方法整治这种病害可取得良好效果。为评价选用的有机高分子浆液对路基基床上的改性效果 ,模拟现场土性条件、应力条件、列车循环动力条件和排水条件 ,进行了室内循环动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有机高分子浆液改性土动强度显著提高 ,动力特性明显改善。 改性效果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974.
975.
黏粒含量对黄土抗剪强度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不同黏粒含量对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揭示黏粒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自制负压湿筛装置筛取不同黏粒含量的黄土试样,采用静压法将不同黏粒含量的黄土试样制成同一干密度不同含水率试样进行直剪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长,不同黏粒含量试样黏聚力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在含水率14%附近达到最大值;内摩擦角则均呈单调下降的变化趋势。随黏粒含量的增长,不同含水率试样黏聚力呈增大趋势;内摩擦角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通过其微观结构可解释黏粒含量对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76.
纪雪  董震  张靖宇  王明常  李莹莹 《海洋学报》2023,45(10):159-167
机载激光测深系统(Airborne Laser Bathymetry,ALB)因集成了具有独特水体穿透能力的绿波段(532 nm)而被广泛用于水深测量。除地形数据外,ALB还记录了地物目标的辐射特性(后向散射强度),可用于条带配准、海底底质分类和几何建模。然而,由于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设计局限,增益值调整存在延缓,对于裸露岩石、水域等高返回、低返回目标较多的海岛海岸带区域,强度补偿异常问题格外突出。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向移动的局部加权强度改正方法,提出索引共享机制辅以地形信息实现有效强度数据精确提取;以扫描周期为依据进行扫描线分割,通过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进行强度补偿异常区识别;通过对邻近扫描线和邻域强度联合加权进行强度改正,保证强度细节的同时较好地消除与邻域强度偏差,独特的双向移动策略能有效削弱改正不足积累造成的强度改正精度下降问题。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AGC补偿异常问题,相较于改正前,改正后的强度数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低了约0.27,均方根误差下降了约693,异常区强度与邻域强度偏差控制在26 DN(Digital Number)以内,得到高质量强度图像。  相似文献   
977.
成像光谱遥感技术在岩石矿物识别和矿物填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而成像光谱矿物填图的精度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文章利用高光谱数据HyMap对新疆东天山地区的矿物填图结果,通过引入矿物填绘分布强度的概念,探索性的分析了成像光谱矿物填图与填绘矿物丰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8.
葛淑兰  L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2):542-557
沉积物记录的地磁场强度首先提供了模拟地磁场演化的数据约束,其次提供了沉积物的年龄信息. 本文报道了菲律宾海西北部岩芯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强度,并结合岩石磁学和沉积学性质探讨了影响强度的各个因素. 除底部红粘土层的局部磁偏角偏转可能揭示了沉积后改造以外,磁化率各向异性和地磁场方向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原状沉积. 岩石磁学性质表明沉积物符合磁性均一性,可以记录可靠的地磁场强度. 由于红粘土层及其下部的磁偏角异常,本文讨论其上部约125 ka的结果. 常规归一方法获得的两个地磁场强度参数NRM/ARM(特征剩磁和非磁滞剩磁比值)和NRM/κ(特征剩磁和磁化率比值)与其它记录对比得到时间-深度对比点,对比点之间的年龄为线性内推或者外推. 地磁场强度时间模型上的岩芯氧同位素与全球氧同位素综合曲线一致证明强度结果的有效性和对比的正确性. 磁化率为归一参数的强度大多低于以非磁滞剩磁为归一参数的强度,频谱和相关分析证明NRM/ARM不与ARM和磁性矿物粒度(ARM/κ)相关,也没有轨道周期性,而NRM/κ却与κ和ARM/κ相关,而且有13~12 ka的周期. 由此我们认为NRM/ARM记录的地磁场强度比NRM/κ更好地消除了气候印记. 进一步探讨了超顺磁含量、碳酸钙含量、磁性矿物组成以及磁性矿物粒度变化与地磁场强度差值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较高的超顺磁含量和磁性矿物粒度的较大范围变化造成了地磁场强度差值,后者至少造成了90%差异. 中等含量的碳酸钙和较小的磁性矿物组成变化不是磁场强度差值产生的原因. 如何校正磁性矿物粒度变化的影响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79.
以柴达木盆地大柴旦盐湖区作为试验区,分别筛选出5种优势盐生植物,即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 Linn.)、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 Tzvel.)、毛穗赖草(Leymus paboanus Claus.)和无脉苔草(Carex enervis C.A.Mey.)作为试验供试种,分别对5种盐生植物根-土复合体试样和不含根系素土试样进行了室内直接剪切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对比了不含根系素土试样与根-土复合体试样的抗剪强度指标;在此基础上,评价了5种盐生植物根系增强土体抗剪强度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当含水量和密度值分别为29.01%和1.65 g/cm3时,5种盐生植物根-土复合体试样的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值为10.38~19.19 k Pa,且显著大于素土试样的粘聚力c值5.95 k Pa,内摩擦角φ值未表现出变化规律;(2)相对于不含根系的素土试样,由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得到的5种盐生植物根-土复合体试样的粘聚力增长幅度分别为16.8%~108.7%、19.2%~113.6%;(3)由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区内5种盐生植物根-土复合体试样抗剪强度大小变化顺序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即由大至小依次为,芦苇、海韭菜、赖草、毛穗赖草、无脉苔草和素土。该项研究结果为区内进一步开展盐生植物增强土体抗剪强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0.
将泥沙输移能力公式与USLE公式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简化的分布式小流域产沙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川中丘陵区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的空间分布模拟。得到的主要结论:1.该模型适用于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产沙的模拟;2.魏城河流域1980—1987年8 a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6.8×104t,侵蚀模数为675.8 t/(km2.a),模拟得到的输沙模数为238.6 t/(km2.a),泥沙输移比为0.35;3.魏城河流域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占到全流域总面积的68%,强度侵蚀占流域面积的1%,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的流域边缘地带;4.相对其他因子,降雨与坡度对该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