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489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2132篇
海洋学   251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详细分析了龙子湖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龙子湖的设计方案,指出龙子湖建成后可能存在渗漏量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该区的生态环境等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建立了三维渗流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龙子湖建成后确实存在渗漏量过大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参考方案,还预测分析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后可能进一步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2.
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能够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游离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空隙中.壤中游离气中的烃类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烃类的现代补偿性活跃微渗漏,被认为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壤中游离气采集是获得第四系沉积层中微渗漏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关键技术.自行研制了便携式游离气采集新装...  相似文献   
123.
特提斯域构造活动背景控制下发育一系列煤系烃源岩发育盆地,且环太平洋带古近纪和新近纪煤多以“富氢”为特征,生烃潜力巨大,这一类煤系是我国东南沿海含油气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因此,对特提斯背景下的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分析特提斯域煤系烃源岩的发育时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归纳总结影响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明确煤系烃源岩的有利发育条件及优质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特提斯域控制下的煤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南亚沿海地区拉张背景下的盆地,多发育于断陷时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发育年代与特提斯构造活动时期吻合;煤系烃源岩发育受古植物、古环境、岩相古地理、陆源有机质供给、构造活动强度、沉积–沉降速率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其归纳为母源因素、构造–沉积因素及保存因素3类;富含壳质组和富氢镜质体的植物类型是富氢煤形成的必要母源条件,有利的聚煤环境及稳定构造背景是煤系烃源岩大规模发育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水体条件和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我国东南沿海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煤系富含树脂体,珠江口盆地煤系富含孢子及花粉,琼东南盆地发育广泛的煤系泥岩,勘探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124.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南大西洋两岸盆地海相烃源岩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大西洋两岸盆地漂移期层系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两岸重点盆地漂移期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识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对比分析,明确两岸发育早、晚两套主力海相烃源岩。其中,晚期的赛诺曼-土仑阶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较广。整体上,两岸北段和赤道段盆地漂移期主力烃源岩地化指标优于中段和南段盆地,西非一侧海域盆地烃源岩地化指标优于南美一侧盆地。在对重点钻井的矿物元素化验分析、沉积相和古地理分析基础之上,总结了局限海湾的古地理背景和沉积相带类型控制优质海相烃源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规律,并进一步指出南大西洋两岸北段和赤道段盆地漂移期成熟生烃灶平面分布范围内的深水沉积砂体是主要有利勘探方向,以找油为主,中段含盐盆地内紧邻盐微盆的漂移期深水沉积砂体勘探潜力次之。  相似文献   
126.
程俊  王淑红  黄怡  颜文 《海洋科学》2019,43(5):110-122
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甲烷渗漏活动的地球化学响应指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应用单一指标识别甲烷渗漏活动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CH_4、SO_4~(2–)、Cl~–等离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浅层沉积物全岩W_(TOC)(W表示质量分数,TOC表示总有机碳)和W_(TS)(TS表示总硫)之间的相关性及比值;自生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自生矿物重晶石、黄铁矿、自生石膏的δ~(34)S;有孔虫壳体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δ~(13)C等。结果表明孔隙水中的CH_4、SO4_~(2–)浓度及溶解无机碳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识别目前正在发生的甲烷渗漏活动;而沉积物中的WTS、自生矿物的δ~(34)S、钡含量及其异常峰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δ~(13)C等指标的联合使用可以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的甲烷渗漏活动。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将孔隙水和沉积物两种介质的多种指标相结合。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a、Mg等)和沉积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V、U等)等研究的发展,甲烷渗漏活动地球化学响应指标的研究也将得到拓展,而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联合使用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其形成分解过程识别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7.
波尼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勘探程度极低,其含油气系统及主要勘探层系不明。采用类比分析方法,通过对周边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相似盆地的烃源岩、储层特征及含油气系统分析,进一步推测波尼盆地发育始新统潮坪-潟湖相烃源岩,品质较好,为Ⅱ—Ⅲ型干酪根,普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以生油为主。该盆地共发育3套潜在储盖组合,最主要为中、上中新统—上新统Tacipi组生物礁储层及上新统区域性海相泥岩储盖组合,油气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28.
李燕  邓运华  李友川 《现代地质》2021,35(4):1065-1077
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是重要的油气来源,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单井点分析,对研究区的勘探程度和资料情况的依赖性大,而且认识滞后于勘探,很难在油气勘探和有利生烃洼陷的预测中发挥作用.对珠江口盆地恩平组煤系烃源岩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煤系烃源岩发育的特征和有利地质条件,并将沉积微相分析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指标(有机质丰度、生烃...  相似文献   
129.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s of aliphatic an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heavy metals were measured in tissues of the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llected from 5 site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liphatic hydrocarbon and PAHs ranged from 570 to 2 574 ng/gdw (gram dry weight) and from 276 to 939 ng/gdw, in the most and least polluted sites, respectively. The bio-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PAHs in the clams appeared to be selective. Aliphatic hydrocarbons were predominantly represented by short chain (<nC23) n-alkanes, suggesting that petroleum hydrocarbons were likely the major contamination source. The selective uptake of 3 and 4 ring PAHs, such as naphthalene, fluorene, phenanthrene, fluoranthene and pyrene, by the clams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kinetic processes that were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for uptake of compounds with fewer rings. Accumulation of the metals Cd, Cu, Zn, Pb, Cr, Hg, and As in the clam tissues also showed high variability, ranging from 0.043 to 87 μg/gdw. Among the 7 detected metals, Zn, Cd, Cu, and As had a particularly high potential of accumulation in R. philippinarum. In general,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tissue concentration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f hydrocarbons and of some metal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moderate contamination with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low to moderate contamination with metals, currently exists for clam R.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gional studies. A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is certainly needed for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influence and toxicity of these contaminants of R.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相似文献   
130.
A field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occurrence of oil and oil products pollution in mangrove sediment from Red Sea of Yem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s from 700 ng/g at Kamaran Island station to 400 ng/g at Al-Hodiedah station, an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 TOC) in samples ranges from 0.07% at Dhubab station to 0.03% at Kamaran Island station. This pollution is as a result of localized oil pollution and /or heavy ship traffic in the Red Sea and Gulf of Ad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