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8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586篇
测绘学   818篇
大气科学   2287篇
地球物理   1105篇
地质学   1654篇
海洋学   607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474篇
自然地理   63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237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2016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6年,全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台风和风雹等气象灾害较突出,气候年景差。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冬、秋季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年降水量730.0 mm,较常年偏多16%,为1951年以来最多。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开始早;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量多;华北雨季短,雨量多;华西秋雨短,雨量少。2016年,全国暴雨过程多,南北洪涝并发。登陆台风数量多、平均强度强。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重,北方风雹灾害突出。气温波动大,夏季高温影响范围广。秋、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霾天气频繁。其他灾害如干旱、低温冷冻害、雪灾和春季沙尘影响均偏轻。  相似文献   
992.
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1368-1911年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1368-1911年,宝鸡地区共发生297次旱涝灾害事件,其中旱灾和涝灾分别发生191次和106次,占旱涝灾害发生总次数的64.31%和35.69%。② 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368-1644年为偏旱阶段,1645-1804年为旱涝灾害波动阶段,1805-1911年为偏涝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干旱—湿润期的交替特征。旱涝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0年、110年和170年左右3个振荡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对应。③ 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渭河流域以北、以东地区既是旱灾的多发区,也是涝灾的多发区。④ 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的相继发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18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导致极端旱涝灾害事件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93.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72  
首先阐述了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接着从西北干旱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干旱气候的比较以及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的进展;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气候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4.
泥石流学科的发展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研究首先要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并以泥石流综合防治为契机,促进山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得根治泥石流灾害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要突破学科的前沿问题——泥石流起动理论和阻力规律。初步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5.
以2020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为例,采集了5916条新浪微博作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文本情感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挖掘、分析台风的灾情时空过程。基于LDA主题模型建立了主题-词矩阵并进行隐含主题聚类,这些微博文本被分为灾损类信息、预警类信息、防御类信息和无关信息;从主题信息和文本情感值两个角度入手,对此次台风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克拉”登陆前有大量积极情感的微博,主要包含渴望降雨、降温等信息,此类微博大量分布在漳州、厦门、福州等地区;在台风入境后消极情感的微博大量增多,主要描述道路、树木等受大风和大雨影响的灾损类信息,此类信息的空间位置主要分布在漳州和厦门,能较好地反映台风灾害影响的时空分布。通过对微博主题类别和情感极性进行时空分析,实现台风灾害事件发展趋势的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风沙灾害是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北方沙区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评估风沙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有学者对中国风沙灾害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对区域风沙灾害风险系统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建立系统的风沙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自然灾害评估方法,从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内涵、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目前风沙灾害风险评估还存在理论不完善、评估模型不合理、孕灾环境指标量化不细致和指标体系繁杂、风险评估方法单一、指标分级和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强、社会经济数据不能空间化等问题。因此,未来在风沙灾害评估研究时需借鉴、引入和融合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近年来在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防沙治沙工程学、沙漠化遥感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成果,建立多指标的综合风沙灾害评估模型,为预防区域风沙灾害、降低风沙灾害损失和保障"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地震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曦  周洪建  张弛 《地理科学》2018,38(2):314-320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在收集分析国内外关于地震灾害死亡人口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选取10种模型以2000年以来中国典型地震灾害为案例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 对于5.7级(含)以下地震,10种模型的评估结果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内,可采用各评估结果的区间值来支撑应急决策;5.7~6.6级(含)地震,10种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可采用多数评估结果指向的死亡人口数量级来支撑应急决策;6.6级以上地震,则只能采用有特定适用范围的基于结构易损性的评估结果来支撑应急决策,且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动态评估方法、地震—地质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方法和快速评估软件系统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此研究可为地震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模型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8.
国家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气象业务技术是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的研发一直是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核心工作。近年来,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已逐步迈向精细化、定量化,涵盖了农业气象监测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影响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等诸多领域。随着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的发展,支撑农业气象服务的客观产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既有站点产品,又有格点产品,涵盖了日、周、月、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以农业气象指标、数理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平台(CAgMSS)已成为全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的重要品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精细化、精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作物长势评估与产量预报综合集成技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以及农业气象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未来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9.
江西省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构建与灾损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早稻雨洗花灾害指标及适于早稻产量估算的灾损评估模型,对开展早稻雨洗花灾害监测、损失评估、灾害保险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江西省早稻为研究对象,利用1981-2015年14个水稻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筛选出基于早稻抽穗扬花期间过程降水量、最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实际产量的雨洗花灾害样本78个,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正态分布以及主成分回归法,建立了雨洗花灾害指标和灾损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抽穗扬花期降水对雨洗花灾害形成有显著影响,其主要影响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5 d内,关键时段为抽穗扬花普遍期前后3 d内。日降水量40 mm可作为早稻抽穗扬花期雨洗花灾害临界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统计日降水量不低于40 mm的降水日数及其对应的累积降水量,当累积降水量为40~170 mm时,为轻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小于15%,平均减产10%;当累积降水量不小于170 mm时,为重度雨洗花灾害,早稻一般减产不低于15%,平均减产22%。指标验证结果与历史实际灾害发生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雨洗花灾损评估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雨洗花年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模拟误差为4.3%,78.0%的资料相对误差在5%以内,可利用该模型对雨洗花年的早稻减产率进行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00.
王秀荣  张立生  李维邦 《气象》2018,44(2):304-312
本文首先对2010年王秀荣等建立的台风灾害综合等级评判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倒损房屋数指标的转换函数进行重新定义,二是对直接经济损失指标的去通货膨胀化;三是对原模型综合关联度指数分析中"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倒损房屋数、农作物受淹面积"4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优化;然后,运用改进模型对2000—2015年登陆我国的历史台风灾害进行了综合等级评定与大小排序;同时,将评定结果与原模型的评定结果进行了比对。通过应用与检验分析,证明了改进后模型明显降低了通货膨胀对直接经济损失指数的影响,凸显了以人为本的防灾理念,较原模型具有更好的等级识别度,评定灾情等级结果更符合实际灾情,具备较好的评判功能,可以试用于气象服务等相关业务中快速对台风灾情进行综合等级或历史排序等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