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69篇 |
地质学 | 90篇 |
海洋学 | 7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本文以130次地震为例用刘正荣衰减系数法计算了衰减系数值和后续地震的最大强度值。经检验实测值和最大强度,误差在0.5级以内,多数误差小于0.3级,最大余震与主震强度差约为1.2级,这与巴特(B(?)th,1964)的统计值相近似;最大余震出现在主震之后的时间长短不尽一致,有的在主震发生的当天出现,有的长达80多天。 相似文献
14.
溶解态黑碳(DBC),通常被认为是黑碳或降解产物中可溶解于水的组分.作为一类具有高疏水性稠环芳香结构的物质, DBC完全可能以吸附在悬浮颗粒物或颗粒态有机物的形式存在(PDBC),并且不等同于黑碳颗粒物(PBC).然而,目前环境样品中测量黑碳的主流方法,尤其是颗粒物的处理方式,并未对这一部分黑碳进行测定.因此,自然界中DBC的量在很多研究中有可能被低估,使得目前关于DBC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定量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存疑.本研究基于之前在渤海工作的详细数据,包括PBC、 DBC,以及颗粒有机碳含量、悬浮颗粒物浓度、多环芳烃含量,通过对比实测多环芳烃固液分布情况,圈定出渤海表层水体中PDBC固液分布系数(Kd)大致在0.018~0.072之间,含量在1.637~6.449μg C L-1之间.同时,估算出渤海水体悬浮颗粒物上PDBC储量(2.049~8.194Gg),低于PBC储量(15.16Gg),却同属一个数量级,该结果表明, PDBC是渤海水体环境中DBC的重要存在形式.明确DBC在水体中的吸附解吸附过程是厘定DBC源汇定量关系以及完善海洋DBC迁移转化过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潮汐潮流动边界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基于普林斯顿海洋模式,通过干湿网格判别法引入潮汐潮流的漫滩过程,考虑M2,S2,K1,O1,M4和MS4六个主要分潮,建立了胶州湾潮汐潮流数值模拟和预报模型,研究了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并讨论了漫滩对潮流模拟的影响。与实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该模式能够对胶州湾的潮汐和潮流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给出了胶州湾潮汐、潮流、余流等分布特征,模拟的潮流场以及余流场涡旋等现象与观测符合良好;计算了潮波能通量,从能量角度探讨了潮波的传播特性;对潮位与潮流场演变规律,以及潮能通量的分析表明,胶州湾内的潮波以驻波为主。通过数值试验发现,漫滩过程的引入对胶州湾潮流速度的模拟至关重要,不考虑漫滩过程的模式会夸大或者低估潮流流速。对于滩涂面积广阔的海域来说,潮流数值模式中考虑漫滩的影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强地震的孕育过程也是孕震介质的形成过程,在强震前震源附近小地震的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过程,则反映了孕震介质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采用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这3项地震波参数作为地震学短期前兆指标,分析其震兆特征,从而达到监测孕震介质变化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台地震波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地震的前兆,但地震波参数的前兆图像复杂多变,不具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准确核算辽河吉林省段水环境容量,对该流域水文水质和污染源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合理推断,改进了综合衰减系数(K)的计算方法,得到适合该区域的K值。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特点,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模型从分期尺度上核定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2007—2010年,点源和非点源COD年均入河量分别为35 381.7 t/a和98 488.7 t/a,非点源已成为流域主要污染源;丰、平、枯3个水期的COD管理环境容量分别为71 746.0、37 949.2、3 971.6 t/a,均较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在现状COD入河条件下,丰、平、枯水期均无COD剩余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20.
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1954~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在侵蚀减弱区与高程和坡度呈负相关,在侵蚀增强区呈正相关。随着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变化量呈增加趋势。侵蚀沟变化与坡长相关性最大,R2达0.9743,其次为高程,R2为0.6893,与坡度的相关性最小,R2为0.3437。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不是东北丘陵漫岗地区土壤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坡长是该区侵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与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加速侵蚀沟发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