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甘肃第四纪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曹兴山 《甘肃地质》1996,5(2):40-56
第四纪在全球性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影响下,甘肃气候呈干旱、寒冷与温暖、湿润交替变化。沉积物以灰色格调为主,水平和垂直分带规律明显,成因类型复杂。各地区在小气候影响下植被发育不平衡。总的看来,以干旱区系草本植物为主,喜温暖湿热的木本植物较少,一般呈荒漠草原型和疏林草原型,局部为森林草原型。动物群的分布和古人类的发展受古地理环境影响:早更新世早期以大型哺乳动物为主;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以穴居的鼠兔类为主;晚更新世以干旱—半干旱草原型动物群为特征;全新世在适宜条件下人类文化得到发展,部分野生动物在人类豢养下成为家畜  相似文献   
32.
马知恒  李世鑫  陈镜文  何犇  张廷山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7-2023060017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 共识别出3属3种, 其中包含一新种 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 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 nov. 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 属Klipsteinia在华南为首次发现。根据Klipsteinia和Arctosirenites组合特征判断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早期 (Julian 1),上部时代归属于晚卡尼期早期 (Tuvalian 1), 并且认为造成法郎组瓦窑段底部的岩性变化是由于构造因素导致, 而并非受到卡尼期湿润幕事件 (CPE, Carnian Pluvial Episode)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毛细作用对诸多工程的变形与稳定有影响,传统方法难以精确监测毛细水上升过程的动态变化。首先研究了风积沙图像RGB(red(红)、green(绿)、blue(蓝))信息与含水率的关系,由此开发了一种利用图像RGB信息测试含水率并获取湿度场的方法与技术;基于此探究了风积沙毛细水上升过程中含水率的时空变化,提取了湿润锋轮廓,分析了湿润锋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风积沙的归一化颜色特征值ξRnor与含水率θ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用于预测风积沙含水率效果良好;研发的基于图像RGB信息测试湿度场的技术,具有cm级分辨率和较高精度,能直观展示风积沙柱毛细水上升过程中含水率的时空变化;对毛细水上升过程的图像采用改进的k-means聚类分割法进行分析,能精确识别和量化湿润锋的轮廓信息,比目测法更加准确可靠;在表面张力和惯性力作用下,风积沙毛细水上升初期各高度处含水率存在明显的冲高现象,经历几次小幅波动后回落,稳定含水率相较峰值含水率降低约1.5%;毛细水上升高度与相对密实度Dr成正比,幂函数和双对数二次多项式均能较好拟合湿润锋上升过程。研究工作为毛细水上升试验测试提供了一种精确快捷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4.
西北西部夏季干湿年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7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数据集台站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分析了西北西部干、湿年夏季的水汽输送差异。结果表明,北疆偏湿润年,在对流层中、低层有一支源于阿拉伯海的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它向西北方向流经波斯湾后折向东北方向流入北疆,这是热带海洋水汽输送进入北疆的最短路径。南疆—河西走廊西部偏湿润年,异常水汽通道主要是位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一支源于北方的水汽输送带,它作反气旋式运动后以偏东气流的形式流入河西走廊西部及南疆,由于该水汽输送源自北方,水汽含量小,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域极度干旱的直接原因之一;另一支更弱的异常水汽通道位于对流层高层,它源自阿拉伯海,流经印度半岛后折向北,越过青藏高原后进入南疆。  相似文献   
35.
湿润负载条件下黄土类土的结构变化B.B.Be等王勋弟译王骏校沉陷过程中黄土类土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是现代土质学的一项迫切任务。查明其结构变化的规律性,有可能建立适合的、在黄土类土上构筑物与基础的形变模型,预测其在强大施工因素作用(构筑物荷载及地下管线...  相似文献   
36.
干旱区与湿润区湖泊降水效应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引证并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无论湖泊位于何处,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湖泊的降水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博期腾湖的实际观测资料表明,,干旱区湖泊的降水效应可能不同于湿润区湖泊,湿润区湖泊通常湖面降水少于陆面。干旱区湖泊则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不论干旱区湖泊还是湿润区湖泊都存在着出现与上述结论相反的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7.
本文提出了适应湿润湿润地区水资源评估的水文模拟方法,对水资源总量,地下水量,陆面蒸散发和蒸散发能力等的评估模拟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理论系统性,成果客观性和生产实用性。并通过水文模型参数的规律性研究,初步解决了缺乏水文资料地区的水资源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38.
对取自泥河湾盆地东部化稍营镇 (114°36′E ,40°18′N)附近一剖面以泥炭为主的沉积物做了AMS 1 4 C测年、粒度、碳酸钙含量、碳酸盐中δ1 8O和δ1 3 C组分、有机质含量、TOC、C N分析以及 χlf和SIRM测量。结果表明 ,这些沉积物大致是在 5 32 0~ 3 370aB .P .堆积的 ;在 5 32 0~ 3 6 0 0aB .P .,气候仍较为湿润温暖 ;在 36 0 0~346 0aB .P .和 3 430~ 3 40 0aB .P .,有两次明显的干 冷干事件。气候的这种波动 ,可能是中全新世湿润状况的结束过程。  相似文献   
39.
新疆哈密地区地表水资源量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根据遍布新疆哈密地区的水文、气象站数十年的观测成果,从区域内的气温、降水、蒸发、径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哈密地区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但工业的发展均应以水为本,量水而行。  相似文献   
40.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are analyz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of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at 10 main hydrological and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reg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signal of climate shift from warm-dry to warm-humid in the western parts of northwestern China (Xinjiang) and the western Hexi Corridor of Gansu Province occurr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a same signal of climat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mid-2000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is climate changeover has l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rainfall and stream runoff in the latter region. In most of the years since 2004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greater than the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value, and after 2007 the runoff measured at all of the hydrologic sections on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source region has also consistently exceeded the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because of rainfall increase.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prospe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until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and research are conducted on the rate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exten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gion. Nevertheless, we predict that the climate shift from warm-dry to warm-humi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very likely to be in the decadal time scale, which means a warming and rainy climat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ill continue in the coming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