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2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373篇 |
地球物理 | 54篇 |
地质学 | 185篇 |
海洋学 | 166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30篇 |
自然地理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粤北地区辉绿岩脉发育于下石炭统顶界以下的地层中,与程控硫化物矿体伴生。辉绿岩化学成分、稀土元素组成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均具深源岩浆岩特点,侵位于早石炭世末期或中石炭世早期。辉绿岩的位是本区地壳运动性质发生变化、断裂系统的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转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同沉积断裂作用及海底喷溢沉积成矿活动结束的信号。 相似文献
62.
梅雨锋次天气尺度涡旋旋转风和辐散风动能收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选取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梅雨锋上移动性次天气尺度涡旋引起的长江中下游特大暴雨为实例。采用准拉格朗日球坐标系的旋转风和辐散风动能方程,计算得到次天气尺度涡旋发展和成熟两个阶段对流层各层旋转风动能和辐散风动能的收支特征为:在对流层高层(100-400hPa)两个阶段的旋转风动能源汇相同,辐散风动能源汇有异,即水平动能通量项和“摩擦”项符号相反;在中层(400-700hPa) 相似文献
63.
64.
南海北部吕宋海峡是内潮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且涡旋种类繁多,不同特性的涡旋对内潮的影响不同。基于近岸与区域海洋共同模式(coastal and regional ocean community model,CROCO),模拟探究理想涡旋存在时,涡旋位置、极性、峰值流速和半径对内潮的影响。结果表明:涡旋位置是影响内潮的直接因素,位于涡旋区域内的内潮是主要影响对象,涡旋中心以西内潮方向变化的角度是以东的3倍。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分别使潮能通量的方向向南和向北偏转,最大偏转角度超过12°,当涡旋所致背景流与内潮传播方向一致时,内潮群速度增强,反之减弱。涡旋对内潮的影响范围和幅度随着涡旋的半径和峰值流速的增大而变大。当涡旋峰值速度变大时,反气旋涡心以北的潮能通量增长量超过15 kW/m。当涡旋半径增大时,涡旋峰值速度的位置发生变化,涡旋的峰值流速和半径共同影响潮能通量水平分布结构,使其呈现纬向单峰或多峰结构。 相似文献
65.
本文根据1988年10月20~24日“向阳红09号”调查船在奄美大岛以西海区进行调查时,在陆架斜坡上的表均温层的底部,即50m附近的深层上,出现一个黑潮锋面涡。不论在平面上形成的特点,还是在断面上水系配置的形式,它与春季黑潮锋面涡的特征极为相似。说明秋季东海同样存在陆架水与黑潮水在水平方向交换与混合。 相似文献
66.
利用高分辨率模式输出资料,诊断分析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下飓风Bonnie(1998)中风暴相对螺旋度的分布特征,再现了Molinari等(2008)利用下投式探空仪获得的该飓风内部风暴相对螺旋度的离散观测结果。通过对比不同垂直风切变环境下,不同区域风暴的相对螺旋度、对流有效位能及风速的水平分布,揭示出与高值风暴相对螺旋度相联系的强对流单体的分布与环境垂直风切变的密切联系。基于风暴相对螺旋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配置分析,研究强环境垂直风切变时段,眼壁附近的深厚涡旋对流以及螺旋雨带中的小型对流单体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分析表明,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强时,在眼壁附近的顺切变区存在典型的深厚涡旋对流系统,这类深厚涡旋系统能够激发二级垂直环流,有利于旋转上升运动的维持,并在近眼心区域引发补偿性的干暖下沉气流,有助于飓风暖心的维持和加强;同时,螺旋雨带中也存在以涡度为特征的小型对流单体,这些对流单体随着平流不断移入飓风中心,使得飓风中心垂直涡度增加,最终导致飓风强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67.
Self-organization of typhoon vortex in a baroclinic environment is studied based on eight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the fifth-gener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PSU/NCAR) Mesoscale Model (MM5).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re are only two 400-km-away mesoscale axisymmetric vortices with a radius of 500 km in the initial field, the two vortices move away from each other during co-rotating till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greater than a critical distance named co-rotating critical distance. Then, they stop co-rotating. The situation is changed when a small vortex with a radius of 80 kin is introduced in between the two vortices in the initial field, with the two initially separated vortices approaching each other during their co-rotation, and finally self-organizing into a typhoon-like vortex consisting of an inner core and spiral bands. This result supports both Zhou Xiuji's view in 1994 and the studies in the barotropic framework concern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ame and different scales of vortices. Six other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vortex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initial position of the small-scale vortex, the distance and intensity of the initially axisymmetric binary mesoscale vorti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itial axisymmetrie mesoscale vortic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that influences the self-organizing process of the final typhoon-like vortex. This conclusion is similar to that obtained from barotropical model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68.
新疆东部基性超曲性岩常成群成带分布,明显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可分为蛇绿岩套型和岩浆侵入型两种,前者包括阿尔曼太岩带和克拉美丽岩带,是蛇绿岩套的主要组成部分,前者包括阿尔曼太岩带和克拉美丽岩带,是蛇绿岩套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喀拉通克岩带黄山岩带,为来源于上地幔的原始岩浆经分异,结晶而成,文中对这两类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9.
采用预报涡旋的初始化方案对2015年台风“莲花”、“灿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采用预报涡旋的初始化方案,用预报涡旋代替bogus模型参与构建模式初始场,采用权重形式合成预报涡旋和分析涡旋获取台风初始涡旋。针对2015年“莲花”和“灿鸿”台风,基于该初始化方案设计了一系列对比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方案得到的台风初始涡旋结构比bogus模型合理;(2)预报涡旋权重不宜取太大;(3)从长时效预报效果看,采用24 h内预报涡旋比采用长时效预报涡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误差减小;(4)采用同一权重方案对“莲花”、“灿鸿”预报的改进效果不同,其原因与预报涡旋和分析涡旋的协调程度有关。多台风情形下可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时效的预报涡旋和不同权重方案。 相似文献
70.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