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9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815篇
测绘学   1616篇
大气科学   452篇
地球物理   897篇
地质学   2316篇
海洋学   2345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409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威  赵西安  高东阳 《北京测绘》2018,32(1):127-131
为了解决传统边缘检测算法检测精度不高、稳健性不好和抗噪能力差等弱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小尺度影像和大尺度影像的优点,既能检测出图像边缘的整体轮廓,又能检测出图像细节。并运用MATLAB编程与几种经典边缘检测算法做了详细对比,采用ROC曲线进行了精度定量评价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检测结果更清晰,稳健性更好,而且抗高斯噪声能力也相当理想,能够有效地提取图像边缘信息。  相似文献   
992.
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发育一套富有机质页岩,依据页岩品质、含气性将该套页岩储层纵向上细分为9个小层,并明确下部(1)~(5)小层优质含气页岩段为主力开发层系.2017年,焦石坝区块针对龙马溪组一段上部中低品位页岩气层((6)~(9)小层)启动了分层开发调整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上部气层页岩品质及厚度在平面上具备较强的非均质性,影响了分层开发调整工作的正常推进.通过对海底古地貌、水动力条件等开展系统研究,明确了上部气层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上部气层自涪陵地区南部和北部向中部梓里场-白涛地区由混合页岩相(粘土和陆源石英二元混合)转变为长英质页岩相(岩矿以陆源长英质为主)和粘土页岩相,页岩品质略有变差,中部梓里场-白涛地区的北缘和南缘(7)小层出现明显减薄,普遍缺失上半段;同时在部分井区缺失(7)~(9)小层,缺失区呈现北东向条带状展布.构造火山活动、海平面升降、海底古地貌、陆源供给及底流沉积作用共同控制了上部气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3.
张玉  梁昊  林亮  周游  赵青松 《岩土力学》2023,(6):1645-1656
地层塌陷和沉降引发的埋地管道事故频发,亟需开展不同沉降作用下力学响应试验研究。针对地层塌陷和沉降作用下油气埋地管道的管周应变、土压力和土体变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地层塌陷和沉降过程中,受管顶土拱效应影响,管道应变及土压力随塌陷区扩展先增大后减小,随沉降区扩展而增大,塌陷和沉降区内,管道沿轴向呈两端凸起、中间下凹的“马鞍形”;管道变形受沉降影响更为显著,当塌陷和沉降量均为50 mm时,与地层塌陷相比,管道在沉降过程中顶部、底部和中部的最大应变值分别增加了18.8%、249%和273%;对比管周土压力增大和减小区域的面积之比λ可知,地层沉降较塌陷λ提高了78%,因此,管道在地层沉降过程中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基于修正Marston土压力计算模型,提出了地层沉降过程中管顶竖向土压力计算方法,并采用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4.
水电站工程因前期勘察的需要,在坝址区、厂房区会布置一定数量的探硐,部分探硐与地下建筑物连通或穿越防渗帷幕线和坝基固结灌浆区。在施工过程中,所有探硐均需进行封堵,其中大坝建基面附近及帷幕防渗部分探硐封堵质量对工程安全质量尤其关键。因此,对关键部位探硐封堵质量的检测,是关系到整个水电站后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这里以溪洛渡水电站工区探硐封堵质量检测工程实践为例,根据帷幕灌浆区、固结灌浆区不同的设计要求,针对性运用钻孔压水、试验钻孔全景图像、钻孔单孔声波及芯样强度抗压试验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检测。通过上述综合检测方法获取了硐室封堵段各项质量评价指标,从而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对类似工程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海底碳封存是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确保高效安全地封存CO2,需要在封存前、封存期间和封存后对CO2的潜在运移空间进行勘探、评估和监测。当前可用于海底碳封存监测的方式主要有聚焦海底井筒的内置传感监测、聚焦储层和盖层的地球物理监测以及聚焦海床和海水层的海底环境监测。这3种方式在海底碳封存监测中分别可获得注入、监测井筒附近的温度、压力和声学等数据,深部储层和盖层地震、电磁、重力等数据,以及浅部沉积层和海水层声学、化学和海洋学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注入地层CO2的运移特征。但欲获取海底碳封存监测的相关数据,必须首先实现针对相关监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集成应用和优质方案的设计,这也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着尽可能降本增效的原则,为实现科学有序地进行海底碳封存监测,整理了不同监测方式和相关支撑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海底碳封存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海底碳封存作业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基础指引。  相似文献   
996.
不同震相具有不同的振动特性和传播规律,对应各自不同的幅值-震中距-深度衰减规律,本文基于禁核试核查国际数据中心公报,统计P,PcP,PKP,PKPbc及PKPab远震和极远震震相样本随震中距的分布,运用基于残差统计的迭代方法回归上述震相的幅值-震级-震中距-深度模型,通过震级残差标准差与均值的统计进行模型评估,结果显示:P,PcP,PKP,PKPbc及PKPab震相的震级残差标准差范围为0.30—0.36,满足一般震相相容性判断的需求;除PKPbc的残差均值大于0.03外,其余震相残差均值均为0.01左右,模型的系统偏差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最后针对模型进行了幅值预测比对、震级相容性检测、极远震体波震级计算等三个不同场景的应用研究,验证模型可用于日常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997.
精确识别和定位中强地震序列中的微震事件对于准确判定发震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2022年1月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MS6.9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及微震检测研究。首先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22年1月8—16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1 010个门源地震序列原始目录进行重定位,得到404个精定位地震目录。分别采用原始地震目录(CENC)和双差重定位目录(HypoDD),对震源区150 km范围内9个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微震检测。结果表明,基于CENC目录识别的余震个数是原始目录地震数量的3.0倍,基于HypoDD目录识别的地震个数是原始目录的2.1倍,是HypoDD目录的5.8倍;两种地震目录的微震检测均使得ML震级完备性从1.7级降低至1.1级。新的地震目录空间位置显示,主震发生后余震主要沿托莱山断裂向西侧扩展,8分钟以后,在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均发生破裂。根据本研究获取的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地震序列,同时结合震源机制解,认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初始破裂位于近E-W向的托莱山断裂,并触发了NW-SE向的冷...  相似文献   
998.
使用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3天及后7天甘肃地震台网固定台站和邻省共享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RISP系统自动检测余震序列,并将检测结果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编目与人工编目定位结果基本一致,震中位置差(3.9±1.51)km,震级差值ML(0.17±0.22);自动编目结果的发震时刻普遍略早于人工目录,但两种目录中大部分余震发生时刻的差值在2s内.自动编目产出速度快,且能检测人工无法识别的微小余震,提高了目录完备性.综合来看,自动编目系统产出结果符合预期目标,可为震群趋势判断、破裂过程快速反演等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9.
地震作用下土体发生液化之后,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和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管道易发生上浮破坏。为研究管道上浮动力反应的影响因素,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通过目标反应谱和谱匹配等方法选取地震波,考虑不同管土特性和地震动特性,对地震作用下管道上浮动力反应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体相对密度、管径和管道埋深对管道上浮反应的影响较大,分别给出了土体相对密度、管径、管道埋深对管道上浮位移的影响规律及对应拟合公式;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管道上浮位移可达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管道上浮位移的2倍左右;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管道上浮破坏和横向破坏两种破坏模式同时存在,且由于速度脉冲效应,管道横向破坏风险大于上浮破坏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滑坡是造成山区长输油气管道破坏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为了合理有效地评估山区油气管道的滑坡灾害风险,保障山区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的山区油气管道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建立了考虑滑坡与油气管道相互作用等评估指标,选取了中缅油气管道典型滑坡灾害点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段油气管道的滑坡灾害风险值为0.355,属于中风险,与现场调查情况一致。该方法可用于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和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