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1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2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146篇 |
地球物理 | 93篇 |
地质学 | 663篇 |
海洋学 | 614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62篇 |
自然地理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通过对广西六景、贵州独山和乌当泥盆系剖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及作用相和环境相的系统研究,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3种海进过程和10种层序、体系域和相对海面变化.并发现,阶跃型高幅海平面变化形成的层序界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和旋回层往往可在大区域追踪对比;剖面作用相、环境相分析是露头层序地层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基础,剖面上层序、体系域及其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频率、幅度、速度和相位研究对层序界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和旋回层的空间延拓、等时追踪对比和驱动机制的成因解释有重要的指导、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2.
陈荣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6,(4)
笔者在对华北地区中寒武统颐滩碳酸盐建造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中首次识别出层序中最基本的地层单元──米级旋回层序,它是露头层序分析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本文总结概括出不同体系域内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和特征。这些米级旋四层序在塞向上叠加构成高级(五级、四级、三级)旋回层序时表现出周期性和规律性。这种不同级次的旋回层序的形成受不同动力成因引起的具不同周期和频率复合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米级旋回层序的识别与复合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得出中寒武世鲕滩层序的形成经历了若干次周期性的淹没-间断-均衡堆积-加积进积事件,这为盆地充填史的恢复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67.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预估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分别上升0.15~0.23 m和0.20~0.30 m;到2100年,预估GMSL分别上升0.28~0.55 m和0.63~1.02 m。南极冰盖不稳定性是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预估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区域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沿海极端静水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气候变化在今后1000年中是不可逆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AA的Amanda Scott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CO2排放减少,它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在今后很长时期仍然会非常显著,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影响包括全球海平面升高和某些地区降水减少。变化的后果可能会表现为供水紧张、火灾频繁、沙漠扩大以及农业歉收。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海洋通过吸收热量使全球变暖减缓,最终会将这些热量释放回大气,导致更为显著的全球性增温,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69.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measured b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AMSU) on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olar-orbiting series are suited to estimate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by virtue of their ability to assess changes in tropospheric warm core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of clouds.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s from different satellites shows that the variable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the instrument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observ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With the aim to decrease these effects on TC intensity estimat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a new simple correction algorith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roduct of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gradient near the TC center and the size of the field-of-view (FOV) observing the TC center, is proposed to modify the observed anomalies. Without other measurements,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lgorith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ly-based algorithm.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correction algorithm, a new scheme, in which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at 31.4 GHz and 89 GHz accounting for precipitation effects are directly used as the predictors with those at 54.94 GHz and 55.5 GHz,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C intensit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The collocated AMSU-A observations from NOAA-16 with the best track (BT) intensity data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in 2002-2003 and in 2004 are used respectively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independent validation dataset, the scheme yields 8.4 hPa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and 6.6 hPa of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For the 81 collocated cas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and for the 24 collocated cases in the Atlantic basin, compared to the BT data,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estimation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are 15% and 11%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IMSS (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tudies, Univ 相似文献
70.
本文采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48个站1951-1988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用主相关型和EOF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夏季海平面气压在60年代发生大规模气候跃变的事实。其主信号空间结构特征为,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均为同相变化。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新疆区为主要气候跃变出现时间先于近表面层温度和降水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