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427篇
海洋学   297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金希 《海洋世界》2012,(6):18-21
海洋占地球表面71%,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立方厘米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就能不断地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大气中的水汽,主要也是来自海洋。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永安石林为例,阐述分析了石林地貌的现代生物喀斯特侵蚀现象的类型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及地下的生物喀斯特侵蚀营力是石林现代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石林表面的大部分均有微生物覆盖并起侵蚀作用,形成明显的微观及超微溶蚀形态,石林表面的溶蚀作用性质不同于传统认识。对石林地貌发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3.
江苏北部开敞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及防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虞志英  张勇 《地理学报》1994,49(2):149-157
开敞淤泥质海岸是淤泥质海岸的主要类型,其自然演变过程,主要受沿海河流泥沙供应条件的制约,一旦泥沙供应消失,海岸往往进入不可逆转的侵蚀过程。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起自1855年黄河入海口北归利津入海以后,主要是在近岸破波对岸滩物质的冲刷和潮流的输移扩散作用下进行的。通过对淤泥质海岸动力和沉积物性质的认识和概化,对海岸侵蚀过程作出定量模拟,并对该地区海岸防护工程作出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84.
南京梁代石刻微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捷  陈舒泛 《地理学报》1994,49(5):418-428,T001
从地貌学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梁代石灰岩石刻表面自然毁损的微侵蚀机制,本文指出,雨水沿缝合线渗流,经多种地衣及兰藻、绿藻等生物作用而大大加强了溶蚀作用,导致石刻的崩解,并讨论此种特殊微侵蚀形态的形成机制在地貌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86.
盐沼的侵蚀,堆积和沉积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  陈吉余 《地理学报》1995,50(6):562-567
最近国外对盐沼侵蚀,堆积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包括野外短尺度详细的沉积过程观测,室内物理模拟的深度和数学模拟的不断应,本文对此作了综述。这将加深人们对盐沼如何响应海平面、潮型、泥沙供给和波浪气候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7.
流域地貌系统的侵蚀演化与耗散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新中  陆中臣 《地理学报》1993,48(4):367-376
通过耗散结构的方法和概念,建立了流域地貌系统中熵产生和超熵产生的表达式。以此分析了流域系统的动力学机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建立了流域地貌系统的侵蚀演化模型。定量描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系统的侵蚀旋回,确定了流域的发育阶段。分析了流域系统侵蚀状况的空间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88.
曹景民 《探矿工程》1991,(3):49-49,60
近年来我队302机在海边某金矿区施工.该区地层复杂,钻进时孔内经常出现坍塌、掉块现象,所用的泥浆又被侵入孔内的海水破坏,失去护壁性能,施工困难.为此我们配制了护壁性能较理想又抗海水侵蚀的Na-CMC栲胶泥浆.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9.
威连滩冲沟砂黄土的风蚀与降雨侵蚀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风洞与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风力与降雨对青海省贵南县威连滩冲沟砂黄土的复合侵蚀作用。实验得出:①风蚀后的降雨使砂黄土表面在风干过程中形成了一层较为坚硬的结壳,增大了土壤的抗蚀性,降低了第二次风洞实验后期的风蚀率;②土壤水分与人为扰动是影响土壤风蚀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土壤水分较小时,风蚀率受人为扰动影响巨大;当土壤水分较大时,人为扰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较小;③在持续降雨的实验条件下,砂黄土的产流、产沙量随着雨强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变化与表土的侵蚀率、可蚀性物质的多少、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的入渗率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
River regulation and river training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various purposes and negative effects have been shown in numerous cases. In some cases the negative effects are so serious that humans have to consider to "renaturalize" the regulated rivers. Only by using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the diverse river uses and natural fluvial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may be harmoni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and four principles of river training. The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comprises: 1) taking the watershed, upper stream basin including the tributarie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the estuary as an integrated entity in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and 2) mitig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hydrology,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fluvial processes, land use and river us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hile in achieving economic benefit from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flood safety management and hydropower exploitation. River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principles: 1) extending the duration of river water flowing on the continent, which may be achieved by extending the river course or reducing the flow velocity; 2) controlling various patterns of erosions and reduc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rivers; 3) increasing the diversity of habitat and enhancing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river and riparian waters; and 4) restoring na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