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301篇
海洋学   157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煤系煅烧高岭土吸油值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布造纸填料用煅烧高岭土要求有较高的吸油值.本文针对市场上高吸油值煅烧高岭土资源短缺的现状,研究煅烧高岭土吸油值的影响因素,寻求提高煅烧高岭土吸油值的方法.实验以唐山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在600~1000℃范围内间隔50℃取点,分别煅烧3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煅烧高岭土的形貌并鉴定其物相.计算煅烧高岭土的烧失量,并检测其pH值、比表面积、Zeta电位等参数,分析它们对煅烧高岭土的吸油值的影响.结果表明:750℃煅烧的高岭土吸油值最高,可达76.3 g/100 g;煅烧高岭土的Zeta电位、pH值、比表面积等对其吸油值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其中比表面积对吸油值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2.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低熟油生烃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开展凹陷内低熟油成因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并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原油的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低熟油主要分布于凹陷边缘的沙四上亚段储层中。油源对比显示低熟油主要来自凹陷内沙四上亚段低熟烃源岩。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备形成低熟油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沙四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I)和腐泥-腐殖型(II1)为主;泥页岩与蒸发岩共生的咸化还原环境因富含高矿化度地层水而有助于有机质早期转化生烃;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经过低温化学反应、细菌活动、生物催化作用等可形成低熟油。该研究对青东凹陷油气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寻找低熟油气藏是研究区未来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93.
泥灰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液态产物(热解油、沥青A、沥青C)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热解油中轻质烃(C6-C14)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对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高变化特征是从大到小然后再增大,轻质烃的准确定量为评价泥灰岩的生油量提供了重要参数;热解油、沥青A、沥表C三者的产率及组成变化的对比研究反映了泥灰岩(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对成烃的贡献以及排烃机制。  相似文献   
994.
根据低压力储层水平井钻井油气层保护要求,通过室内研究形成了密度在0.89~0.99 g/cm3之间可调,具有良好乳化稳定性和流变性,防塌能力强的低密度水包油钻井液配方。在达平1井等井的现场应用中,水包油钻井液性能稳定,易于维护调节,钻井施工安全快速,能够满足低压水平井近平衡、欠平衡钻井和地质要求,保护储层作用明显,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加强我国富油煤合理开发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油气自主保障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典型矿区富油煤赋存特征,基于煤炭勘查资料和样品测试结果,对比了可采煤层焦油产率变化特征,分析富油煤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富油煤赋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可采煤层焦油产率均值呈北高南低趋势,古城矿区为9.22%~11.6%,府谷矿区为8.49%~11.02%,吴堡矿区为5.15%~6.89%;古城–府谷矿区主要发育富油煤,古城矿区富油煤分布以环带状为主,府谷矿区含油煤呈分散状发育于富油煤之间,吴堡矿区以含油煤为主、富油煤少量分布、高油煤不发育;府谷矿区7煤属富油–高油煤,其高油煤分布面积占比高达23%,且3、4、8煤中富油–高油煤分布面积占比均超过94%;随煤化程度升高,富油煤发育频率降低,中低阶煤分布区最有利于富油煤的赋存;煤焦油产率与活性组分、氢含量、灰成分中钙、镁、硫氧化物含量及镜惰比(V/I)、H/C原子比、挥发分产率呈正相关,与惰质组、石英、黏土矿物含量和灰分产率呈负相关;沉积环境的闭塞、还原和碱性程度越高,越利于富油煤生成和赋存。煤化程度、成煤物质、沉积环境和无机沉积作用共同影响着富油煤赋存特征。古城–府谷矿区富油煤资源潜力巨大,建议加强富油煤保护性开采和高效化利用。   相似文献   
996.
The term "Chihsia limestone" of Nanking Hills was primarily appliedby F.v.Richthofen to all those calcareous formations underlain by Devonianquartzite and overlain by Permian coal series which carries the characteristicbrachiopod Lyttonia.For more than 50 years,they were regarded as a unit,  相似文献   
997.
赵艳军  刘成林  张华  王立成  丰勇  吴悠  刘宝坤 《地球科学》2014,39(10):1355-1363
束鹿凹陷内古新统沙河街组一段石盐岩中发育了大量原生的人字形单一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和次生油包裹体,这为深刻揭示凹陷内蒸发岩成因及油气运移、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并恢复了钻井的埋藏史和包裹体捕获时间及古压力.研究表明石盐岩中与次生油包裹体同期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分为66.5~91.5 ℃和103.7~108.9 ℃两期,其对应的捕获时间分别为10.56~10.11 Ma和1.10 Ma,表明油气流体进入盐岩层的时间分别为馆陶组沉积的中晚期和更新统沉积期,与生烃史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石盐岩层中部利用包裹体模拟的古压力系数高达1.64,底部石盐岩中存在大量超压条件下形成的单一液相油包裹体,证明盐下存在超压系统,而超压系统的存在为油气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期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叠系延长组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层位,其中长10油层组是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依据大量野外露头、岩芯观察、粒度分析及古地貌恢复等资料,对盆地延长组下组合长10油层组沉积相特征、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和河流相,其中河流相是盆地主要沉积相类型;②长10期,河流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99.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中下侏罗统)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湖相与三角洲相环境。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发现,有3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差异显著,包括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重排藿烷的丰度以及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其中,不同时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甾烷组成上;而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及重排藿烷的丰度。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生源组成有密切关系。据此,初步将这些参数应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是为划分地层沉积环境提供“生物标志物相标志”,二是研究油源对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油源岩形成环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江德昕  杨惠秋 《沉积学报》2000,18(3):469-474
记述了南海北部大陆架珠江口盆地上渐新统珠海组 (E3 3 )储油层所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 2 5属47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及其地层分布的研究确定了该含油盆地下第三系油源岩;并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早第三纪油源岩形成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中始新统文昌组 (E2 2 )和上始新统至中渐新统恩平组(E2 3 -E3 2 )暗色泥质岩是珠江口盆地的油源岩,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