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2篇 |
免费 | 222篇 |
国内免费 | 2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101篇 |
地质学 | 1311篇 |
海洋学 | 158篇 |
综合类 | 91篇 |
自然地理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4篇 |
1941年 | 1篇 |
1939年 | 1篇 |
1934年 | 3篇 |
1933年 | 2篇 |
1926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中生界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 -宜君地区中生界主要储集层——直罗组、延安组、延长组储层特征从沉积相、砂体纵向展布、岩性和物性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通过研究指出本区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在纵向上以直罗组储层相对最好 ,延安组次之 ,之后才是三叠系延长组。储集层普遍具有岩性细、成岩后生变化强烈的特点。由于储层低孔、低渗 ,因此 ,油层的压裂改造措施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2.
详细分析了巴什托油气田BK2、BK3H、BK4H以及BK5H等6口井的地质录井资料,显示巴楚组顶部油气层自上而下见到的含油气级别一般为油斑、油迹、气测异常等,上好下差,油气主要集中于顶部油气层之顶上,反映出油气向上运移储集比较好。巴楚组及以上地层纵、横向上的稳定性较好,深度、厚度均变化不大,且以M4井为中心向各方向均呈现增厚—减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巴什托油气田巴楚组油藏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但还应不断钻探寻找新的含油气构造,发现新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73.
本文通过对陕甘宁盆地NO1及NO2两探区GPS网的布网方法,数据处理及坐标转换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GPS在石油物探测量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继多普勒子午卫星系统后研制的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它是利用设置在地面上的专用接收机,接收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实现导航,定位和时间传递的,它以其全天候,连续实时,无须通视,高精度和全球性的四维信息(三维位置,一维时间)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 相似文献
74.
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属于致密砂岩油,储层为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厚度薄且横向变化快.地质研究和动态分析表明,宽河道及河道汇聚部位,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油井产量相对较高,是该油田的"甜点"区.由于油藏埋藏浅且地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河道砂体识别困难;地震振幅属性与砂体厚度对应关系弱。利用常规属性识别河道精度低.本文主要介绍应用谱反演技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效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能够满足厚度小于λ/4的薄砂体识别;通过井震标定、地震正演模拟,总结砂体地震波形特征模式,采用地震波形结构法追踪砂体顶底反射,砂体识别精度大大提高,在密井网区识别砂体与钻井吻合率达90%以上;结合地质研究和动态分析成果,在开发区WB2井区外围优选出三个"甜点"区,是油田下一步开发和产量接替的有利阵地. 相似文献
75.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低阻油气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的测井方法不能有效地反映低含油饱和度、低电阻率的油气层。本文根据五里湾地区长6油层组出现的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地质和测试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研究和识别此类油气层,具有较高的标准化、自动化和速度,计算工作量小。依此方法编制了相应的处理软件,处理了一些原来被解释为水层的井段而实质为低阻含油的井段,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6.
Yangming Zhu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01,20(1):73-87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biomarkers in thirty-five representative oil samples, oils from the Tarim Basin of northwestern China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oil families. One oil family contains relatively low amounts of C15-C20 isoprenoid hydrocarbons and shows pristane predominance with Pr/Ph ratios ranging from 1.50 to 3.00. The GC/MS analytical data of these oils show the occurrence of abundant hopanes, and low concentrations of steranes and tricyclic terpanes with hopanes/steranes ratios from 6.25 to 12.24 and tricyclic terpanes/hopanes ratios from 0.03 to 0.24. These oils contain low drimane relative to homodrimane (C15/C16 < 1.0) and abundant rearranged bicyclanes in bicyclic sesquiterpanes. They are dominated by low carbon number (C19-C21) compounds in the tricyclic terpanes, and are rich in rearranged hopanes, C29Ts and an unknown C30 compound in pentacyclic triterpanes. Thes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oils were generated mainly from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The other oil family shows remarkably different biomarker compos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The oils revealed Pr/Ph ratios of about 1.0, high drimane/homodrimane ratios (>1.0), low hopanes/steranes ratios (0.65–2.50), high tricyclic terpanes/hopanes ratios (0.30–2.00) and a dominant peak at C23 in tricyclic tepanes, suggesting a marine organic origin.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se two oil families seem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Mesozoic Jurassic-Triassic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shales and coal seams) and Lower Paleozoic Ordovician-Cambrian marine source rock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8.
利用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采用Couch公式和Adams公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确定由于受到成岩作用影响,由Couch公式计算出的古盐度值比实际值低,而由Adams公式计算结果反映的水体古盐度性质更可靠。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水体具微咸水-半咸水性质,盐度从北东、北西及西南3个方向往湖盆中央呈逐渐升高,晚期的盐度低于早期盐度,反映湖平面上升的湖进过程。盐度高值区为相对闭塞的湖湾和湖盆中心的半深湖区。平面上,古盐度向河流入注湖盆的河口方向降低。由古盐度变化为古地理恢复提供了依据;②湖泊水体盐度与储层关系密切,较高盐度的水体有利于早成岩阶段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浊沸石的形成,前者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后者更容易被溶蚀而形成丰富的次生溶孔。 相似文献
79.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结合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演化特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两套烃源岩,烃源岩具有"北厚南薄"的发育特征,在凹陷中—北部深洼带最为发育,往南厚度变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Ⅰ—Ⅱ1),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成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北部洼陷和中部洼陷的深洼区,但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有形成低熟油的基本条件,为研究区油气聚集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0.
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研究中,涉及到深部空间的介质、结构和属性,在沉积建造上涉及到陆相沉积、海相沉积和火山岩相,在油、气成因理论上涉及到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在机制上涉及到深部流体的分异、调整、运移和动力作用.这些本质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科学领域.基于油、气生、储和形成的理论、应用和成效的研究提出,有几个基础性的理念问题必须重新认识,特别是沉积建造与古老变质岩结晶基底;双相(海相和陆相)沉积建造与盆地的内涵和双基(有机和无机)混合油、气成因理念.清晰地厘定这些认识不仅有益于对油、气形成、聚集和勘探及开发给出一个更为科学的深部空间,即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的油、气勘探,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这些理念的重新认识和深化研究可构建新的思路或理论,且在新的理念导向下,强化油、气深部勘探,以期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取得新的成效,发现大型与超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