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3篇
  免费   543篇
  国内免费   433篇
测绘学   455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628篇
地质学   885篇
海洋学   396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30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4年   5篇
  1940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研究免共振沉桩过程对地表振动影响,采用密度放大法以消除模型桩弹性模量过大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建立了相应的连续振动沉桩模型,并和文献中的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激振力幅值和振动频率这两个施工参数对地表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放大法可有效提高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模拟沉桩7.0倍桩径(4.9 m)所需计算时间约为12.0 h,数值结果较好地模拟了现场测试中免共振沉桩的地表振动影响;激振力幅值和振动频率均主要对近场(水平距离为5.0倍桩径范围内)的地表振动有明显影响;临界沉桩深度与地表振动影响峰值相对应,该深度随水平距离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激振力幅值对临界沉桩深度的改变不明显,振动频率对远场临界沉桩深度则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In this paper, a new spatial coherence model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s is proposed by a fi tting procedure.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modal combination (correlation) coeffi cients of structural response are developed for multi-support seismic excitations. The coeffi cients from both 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are compar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solut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numerical modal combination coeffi cients are of high accuracy. The results of random responses of an example bridge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modal combination coeff icient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are accurate enough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needed in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computational effi ciency of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modal combination coeff icients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sponse computation of the example bridge. It is found that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analysis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modal combination coeffi cients is less than 1/20 of that using numerical integral methods.  相似文献   
93.
以花岗岩为例,用烘干法、水中称量法测试了其物理参数,用超声波直透法测试了其纵横波波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花岗岩在干燥、天然和饱和状态三种状态下的纵波波速与含水率、密度、孔隙率、横波波速等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纵波波速与这些物理参数之间具有一元线性关系。其中,纵波波速与含水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密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孔隙率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与横波波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同时,经过多元参数回归、分析和检验,确立了纵波波速与孔隙率之间,纵波波速与孔隙率、横波波速之间,均具有非常好的线性相关性。从而为通过孔隙率或通过孔隙率和横波波速对本地区花岗岩纵波波速进行预测和判定提供了试验依据,也为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岩性开展纵波波速与物理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评估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选择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病理组织标本的获取依赖有创操作且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应用较先进的功能CT成像技术在术前无创性地评估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功能CT成像的一般原理及在评估肺癌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5.
立凯  陈浩  张朋  曾智  卢永  何奕成  瞿旻 《华北地震科学》2021,39(3):66-71,76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地区台站的背景噪声情况,提升台站的观测资料质量,通过对江苏省宽频台站2019年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对江苏地区台基噪声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的人文噪声高值主要集中在江苏中南部地区;通过对台站日变化分析,江苏省日变化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常熟、昆山等长三角地区;深井架设地震计可...  相似文献   
96.
97.
介绍了通过布设足够密度且分布均匀的GPS水准联测点,建立庄河市辖区4086 km2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似大地水准面数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98.
为探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品系规模化繁育适宜的培育密度和投饵量,本研究以长牡蛎野生群体幼虫为对照组,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3、7和15个/mL)和不同初始投饵量(0.4、0.8和1.6×10~3cells·ind-1·d-1)对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存活及附着的影响。研究显示,培育密度和投饵量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在培育密度3和7个/mL实验组,长牡蛎幼虫生长速率随投饵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并在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达到最大值。而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投饵量增加对长牡蛎幼虫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 0.05)。且在培育密度15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实验组长牡蛎壳黑品系幼虫存活率和附着率最低。但在培育密度15个/mL实验组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的壳高始终高于野生群体幼虫。且除投饵量0.4×10~3cells·ind-1·d-1实验组外,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生长速率、存活率和附着率均高于野生群体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黑选育品系幼虫最适培育条件为培育密度7个/mL、投饵量1.6×10~3cells·ind-1·d-1,增加投饵量可促进长牡蛎幼虫生长,但过高的培育密度会与投饵量产生拮抗作用,抑制幼虫生长,不利于幼虫存活和附着。与长牡蛎野生群体相比,壳黑选育品系幼虫能适应更高的培育密度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其幼虫的生长、存活及附着性状均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99.
对水中泥沙、气泡群、鱼群等随即分布散射体群的声学回波统计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回波能量统计特征的水下散射体数量密度评估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介绍与推导,并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其对水下散射体数量密度评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
机载LiDAR点云获取与高精度DEM建设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东省机载LiDAR点云获取与高精度DEM建设项目,介绍了项目总体技术路线,针对项目难点,从设备选择、点云密度设计、植被覆盖密集山区数据获取方法、点云数据分类组合算法、空白区处理等5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同类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