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测绘学   438篇
大气科学   388篇
地球物理   578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台地震台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地震局高台地震台新安装的YRY-4型分量钻孔应变仪的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此仪器的观测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高台地区地应力的变化,其观测资料连续、稳定、可靠,可为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2.
水合法测定活性MgO含量的试验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合法是菱镁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活性MgO含量测定方法,但标准水合法耗时较长,难以指导实际生产。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水合法的试验条件研究,通过研究认识到影响活性MgO含量测定的因素及规律性,确定了测定活性MgO含量新的水合法操作条件。结果表明,新水合法与标准水合法的测试误差不超过±3%,满足标准试验方法的精度要求,为修订菱镁行业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应用三分量地震数据反演煤系地层孔隙含水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芦俊  王赟  赵伟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734-1740
地层孔隙水含量的计算主要受地层孔隙度与孔隙含水饱和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室煤层及其顶底板岩芯物理测试与孔隙度测量,可以获得煤系地层岩芯的孔隙度与岩芯纵、横波速度的经验公式;结合三分量地震勘探获得的纵波与横波速度,能够计算出煤系地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的计算通过实验室岩电参数测试和阿尔奇公式可以计算得到.结合淮南某矿区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及岩样的岩电试验,实现了三维空间煤系地层孔隙含水体积百分比的精确计算.该预测方法与传统的、钻孔控制的地下水评价方法相比可以提供相对精细的、三维空间的、定量化的煤系地层孔隙相对含水量,对煤炭与煤层气资源开采中所涉及的地下水分布规律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斜交观测系统与正交观测系统相比,在不增加检波点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炮点的排列方式达到改变炮检距分布的目的,斜交观测系统炮检距的分布以及不同范围的炮检距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都与正交观测系统不同.本文着重分析了斜交观测系统不同范围炮检距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这种炮检距的变化对斜交观测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斜交观测系统与正交观测系统所得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995.
低频环流系统的一种统计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时MICAPS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滤波方法,统计分析了欧亚大陆上空700 hPa水汽输送通量流函数和势函数主要低频分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存在流函数和势函数低频环流系统变化的关键区。根据关键区环流系统演变,确定了与上海地区未来10-30 d强降水过程相对应的预报指标。以上海地区2010年7月的降水过程预报为例概述了整个预报流程,并从物理机制上证明了低层(110°E,30°N)附近的辐合以及自低空至高空向东倾斜的上升运动是造成该次降水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在考虑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陆地水储量变化影响后,利用2002年4月—2015年4月GRACE卫星RL05月重力场模型获取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的重力场信息;然后给出了日本及其周边2003—2015年的年度累积重力变化和差分重力变化,并且利用经验正态函数方法深入分析了该地震过程中同震重力变化对区域重力场的贡献. 结果显示:日本MW9.0地震前研究区域出现了幅值高达2×10-8 m/s2的异常重力变化,其同震效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均出现在第一模态,且同震重力变化和震后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显著,这充分表明该地震对区域重力场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7.
绿泥石片岩是一种典型的软岩,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围岩大变形和塌方对工程安全危害极大。为了深入研究绿泥石片岩的力学特征并建立其合理的力学模型,首先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并考虑应力状态对塑性演化的影响,定义了新的内变量;分析了凝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内变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凝聚力先近似呈线性减小,而后近似呈抛物线递减至残余破坏;而内摩擦角一直近似呈抛物线递增;研究了绿泥石片岩的剪胀特性,分析了剪胀角随内变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剪胀角与内摩擦角呈相反的演化趋势。考虑硬化、软化和剪胀特性,建立了绿泥石片岩的力学模型,对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的模拟分析表明,该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绿泥石片岩的硬化、软化规律和剪胀等性质,为工程安全性分析提供了基本的力学模型,对于类似软岩力学性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姜德义  宋书一  任松  陈结  杨春和 《岩土力学》2013,34(4):1025-1030
利用自行研制的三轴岩盐溶解试验机,实现在三轴应力条件下岩盐试样溶解试验。进行三轴应力条件下溶液浓度、温度、流量以及偏应力4个因素相互耦合状态的岩盐溶解速率正交试验,研究各个因素对岩盐溶解速率的影响规律。对任意两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二元线性回归,根据其标准回归系数对岩盐溶解速率相对重要性比值构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权值。研究结果表明,岩盐溶解速率随着浓度增大迅速降低,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流量增大缓慢增加,但变化并不明显;随着偏应力增大先减小,后缓慢增大。极差分析和权值计算结果表明,岩盐溶解速率影响因素主次关系依次为浓度、温度、流量和偏应力。4个因素对岩盐溶解速率影响权值大小依次为0.570、0.384、0.048、0.005,其中浓度和温度两个影响因素权重占到95%。  相似文献   
999.
泥岩夹层软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松  文永江  姜德义  陈结  屈丹安  杨春和 《岩土力学》2013,34(11):3110-3116
基于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温度、卤水浓度及浸泡时间3个因素对泥岩夹层软化的影响规律。分别运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任意两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二元线性回归,根据其标准回归系数对泥岩夹层单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相对重要性比值构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权值。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浸泡时间在泥岩夹层软化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影响权重达到98%以上;浸泡时间的影响最大,权重达到80%;卤水浓度的变化对泥岩夹层软化影响较微弱,在实际的工程中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泥岩夹层内部裂隙逐渐被溶液侵入,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递减趋势。鉴于卤水浓度影响甚微,仅利用温度和浸泡时间建立了软化方程。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57-2010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90站气温资料,应用R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划分为南、北两个冬季气温变化子区,分析讨论其冬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和冷暖异常特征,及其与主要环流指数之间的同期和滞后关系。使用向后去除变量选择法,选取最优预测因子,并建立了全区和各子区的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冬季增温较明显,平均上升速率达到0. 45 ℃/ 10 a,北部略高;与同期欧亚纬向环流指数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相关;前期8月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前期10月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前期8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东北冬季气温存在着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达到0.70,并且是回归方程最关键预测因子。在对冷、暖冬预测时,可以把选定时段和区域副热带高压和极涡面积指数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且误报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