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29篇 |
免费 | 4032篇 |
国内免费 | 46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3篇 |
大气科学 | 24篇 |
地球物理 | 4062篇 |
地质学 | 18855篇 |
海洋学 | 962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129篇 |
自然地理 | 2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522篇 |
2022年 | 769篇 |
2021年 | 707篇 |
2020年 | 645篇 |
2019年 | 637篇 |
2018年 | 493篇 |
2017年 | 583篇 |
2016年 | 616篇 |
2015年 | 687篇 |
2014年 | 1023篇 |
2013年 | 783篇 |
2012年 | 1010篇 |
2011年 | 963篇 |
2010年 | 824篇 |
2009年 | 872篇 |
2008年 | 898篇 |
2007年 | 724篇 |
2006年 | 785篇 |
2005年 | 658篇 |
2004年 | 777篇 |
2003年 | 747篇 |
2002年 | 804篇 |
2001年 | 819篇 |
2000年 | 733篇 |
1999年 | 760篇 |
1998年 | 732篇 |
1997年 | 714篇 |
1996年 | 728篇 |
1995年 | 715篇 |
1994年 | 677篇 |
1993年 | 584篇 |
1992年 | 606篇 |
1991年 | 517篇 |
1990年 | 484篇 |
1989年 | 395篇 |
1988年 | 95篇 |
1987年 | 90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27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9篇 |
1954年 | 8篇 |
194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初论豫南高压麻粒岩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翟淳,张清华,王奖臻,王国芝(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高压麻粒岩,多期变晶作用,形成构造环境,豫南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产状能提供有关地壳的演化和大地构造信息,向来为地学工作者所关注。但是,目前... 相似文献
32.
通过金管冲铀矿床成矿构造背景和矿田构造的多尺度解析,系统论述了不同尺度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结合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探讨了矿床的形成机制,以上研究反映了“构造场地准备→富铀岩体形成→成矿流体演化→成矿元素沉淀”这一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3.
34.
鄂东南地区印支期以来构造变形特征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区域地震大剖面及MT资料,结合地面地质调查成果,对鄂东南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典型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发育以基底岩系顶面和志留系顶面为主滑脱面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并识别出双重逆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台阶式结构、对冲构造及反冲断层等典型构造样式;同时对上下地质结构的变异进行了探讨,提出志留系滑脱层之下的“原地体”具有变形相对较弱、褶皱宽缓开阔的特点,在后期拉张改造中受到上盘“异地体”的保护,应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双重逆冲构造内部发育的断层相关褶皱(如随阳构造)是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5.
我国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为一平面应力问题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计算。将本区地壳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E、泊松比v和地壳厚度T的不同,组成12种材料区。全区被分成288个三角形单元。考虑了五种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分别反映了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对我国及邻区施加应力的相对大小。将计算得到的最大剪应力值与强震分布进行对比,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对比,选择一种和实际符合得最好的边界条件作为可取的模式。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大约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作用力的两倍。 相似文献
36.
一、引言 本文是对爱琴张性构造区新构造正断层带为期五年的野外调查结果所作的综台与分析(图1).着重介绍爱琴地区的三个地带.(1)希腊大陆的科林斯地区(图1a).(2)西土耳其的伊密兹尔地区(图1b).(3)柯雷特的中部及西部(图1c).在这三个地带正断层使中生代碳酸岩同第四纪沉积物直接相接, 相似文献
37.
“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0至 2 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讨论会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持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清晨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向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 75名科学家表示欢迎 ,并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讨论会围绕“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地球物理调查”、“超高压… 相似文献
38.
39.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