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4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632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项目采用高标塔、BIM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CORS、多源数据融合等测量技术组成的关键测量技术,实现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特大钢结构工程安装空间位置的高精度检测与调整,并对卸载后的钢结构进行安全监测。本文详细介绍了北京新机场特大钢结构施工测量的各个环节智能测量技术的应用,为后续特大异型钢结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2.
杨必胜  董震 《测绘学报》2019,48(12):1575-1585
随着以激光扫描、倾斜摄影为主的各种现实采集(reality capture)装备的快速发展,点云已成为继矢量地图和影像数据之后的第三类重要的时空数据源,并在地球科学、空间认知、智慧城市等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点云大数据中快速、准确获取精准有效的三维地理信息成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学前沿和地学应用研究的迫切需求,也是三维地理信息获取与建模面临的重大难题。点云智能应运而生,并成为突破上述难题的科学途径。本文围绕点云智能中的三个重要方向:点云大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点云大数据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应用,阐述点云采集装备、智能化处理,以及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最后对点云智能的重要发展方向趋势予以展望,希望为点云研究相关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测绘学科已经完成由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跨越。近年来,人工智能引发的智能化测绘模式正逐渐蔓延,给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测绘硬件装备的发展是推动测绘科技变革的根本动力之一。首先介绍了智能测绘硬件装备的背景及发展现状,然后提出构建云端智能测绘技术体系,指出基于智能硬件+云+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架构云端智能测绘技术,提出云端虚拟测绘装备、行业服务测绘引擎两个概念。在行业服务测绘引擎的支持下,构建云端智能测绘技术体系。可以预见,测绘科技的新变革最终将导致测绘科技基本形态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内外业颠覆、专业测绘泛化、数据产品转向服务的趋势。最后,对智能测绘科技下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从业人员要求、教育改革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总体来讲,测绘科学领域的认知理论、智能硬件、物联技术以及云服务技术等正逐渐形成系统的领域应用理论与技术体系,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将随着人工智能的潮流完成新一轮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4.
面向遥感影像智能分类的海量样本数据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滔  吴芸  郑新燕  杨刚  白驹 《测绘通报》2019,(10):56-60
以地理国情监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高精度地表覆盖分类产品为数据源,提出了一种面向遥感影像智能分类、基于位置匹配技术的全国尺度海量样本数据采集方法。根据数据源特征,研究了县域采集数量权重设置、坐标投影转换、栅格灰度重采样、无效样本数据过滤、地表覆盖分类码映射、样本数据命名标识、特定地表覆盖类型样本数据采集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位置匹配的遥感影像数据与分类标签数据组成的样本数据对,开发了样本数据自动采集软件。利用该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实现了全国尺度海量样本数据采集。选取其中5个县域的成果,评估了方法的实用性及运算性能。研究表明:该方法提升了生产全国尺度海量样本数据的计算响应速度;采集的样本数据能够满足遥感影像智能分类对样本源高质量、大规模的需求,提升了遥感影像分类与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95.
川藏线自行车骑乘是一项艰辛耗时的旅行活动,近年来却始终为广大骑乘者所热衷,骑乘者的动机、体验在既有研究中多有探讨,但骑乘者深层次的获益感知仍缺乏系统剖析.为探析骑乘者的感知获益特征与规律,文中基于AQAL模型四象限框架,利用爬虫程序采集47篇318川藏线自行车骑乘网络游记,结合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方法对骑乘者感知获益展开...  相似文献   
996.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是影响当前智能开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亟需构建高精度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分析智能开采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以黄陵一号矿某智能工作面为例,结合工作面所有的地质勘探资料,利用TIM-3D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了工作面初始静态模型和回采工作面动态模型,搭载透明工作面数字孪生系统对智能开采地质模型进行展示;通过对比回采揭露真实煤厚值与地质模型预测煤厚值,分析静态地质模型与动态地质模型的误差,探讨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静态地质模型精度不能达到智能化开采的地质要求;更新后的动态地质模型可显著缩小煤厚预测误差,基本能达到智能化开采的地质需求;模型的误差是测量误差、采样数据量及其分布、插值算法选取共同造成的。综合认为模型的建立要充分融合工作面所有地质信息,模型建立巷道标志点的间隔应该小于10 m,模型动态更新的推采距离应该小于15 m。研究结果对于充分认识当前智能开采地质模型精度水平有重要意义,为下一步智能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构建虚拟海洋环境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李涛  朱庆  侯澄宇 《海洋通报》2006,25(4):85-91,96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海洋概念的提出,将数字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海洋领域已显得刻不容缓,而构建虚拟海洋环境则是实现这一应用的基本途径之一。给出了虚拟海洋环境的概念,提出虚拟海洋环境的完整体系结构应包括计算机网络层、海洋环境数据层、虚拟海洋环境多维表现层、个人感知/认知层和多用户协同工作层等5个部分。同时从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虚拟海洋环境的技术框架,讨论了海洋信息的获取、处理、建模、表达以及虚拟环境感知/认知和地理协同等相关技术与方法,最后指出了构建虚拟海洋环境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98.
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Body Perception Weather Index,BPWI)是人体对大气环境中不同气象要素相互协同作用的感知程度。BPWI的变化会引起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易引诱或加重脑梗塞疾病的发生。利用五常地区2015年10月30日至2018年12月31日逐日脑梗塞发病住院病例数和同期BPWI及其变化,分析研究了BPWI变化与脑梗塞发病风险的关系。全年中五常地区BPWI最大值10.1(7月),最小值-33.7(1月);BPWI<0时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较高,BPWI介于-30—-10时脑梗塞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16.7%,其中BPWI<-30时发病率最高可占18.8%,BPWI介于0—10的发病率12%—13%,BPWI>10时,发病率最低;BPWI的变化幅度在0—-10时,脑梗塞的平均发病率大于20%,其中变化幅度0—-2.5时发病人数占比最高达27.6%,变化幅度超过±10时,发病率反而降低;连续2天BPWI的变化对脑梗塞的发病具有滞后效应,在-2.5—2.5时,脑梗塞的平均发病人数占比大于25%,连续3天BPWI的变化对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具有累积叠...  相似文献   
999.
饶小康  黄声享  马瑞 《测绘通报》2022,(S2):297-302
水利数字孪生的建设对我国水工程、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管控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新兴智能测绘技术不断涌现,使智能测绘在水利数字孪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论述了智能测绘在智慧水网、建设智慧管理、流域智慧管理、施工智慧管理和智能安全监测等水利孪生领域的建设背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了智能测绘在各孪生体中的感知手段、技术、方法及应用实例,并基于智能测绘构建水利孪生应用框架及平台。以南水北调中线雄安调蓄库工程智慧管理平台为例进行应用示范,针对工程建设数字孪生中的智能测绘和孪生应用进行论证研究。智能测绘在水利数字孪生中的应用研究可实现水利业务要素在孪生空间中的实时监测、诊断、模拟、分析与决策,可为智能测绘和智慧水利的结合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为水利数字孪生建设提供大数据、大算法、大平台及大服务。  相似文献   
1000.
生态区边界智能识别模型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生态分区研究资料表明,对生态区边界的智能识别、自动分区是生态格局与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研究内容的关键。本文基于专家知识经验和生态分区原则,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建模平台,运用栅格生成技术,对生态区边界智能识别模型进行机理探讨和框架构建。生态区边界的自动识别和生态区的自动分区,旨在克服目前生态区边界确定过程中的精度低、周期长、更新难等诸多问题。这对数字生态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