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强  杨霄 《地理研究》2013,32(2):257-265
在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间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存在如下特征:①水灾和旱灾频繁,而水灾略多于旱灾。两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6年/次和3.03年/次;②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农历五、六、七月。在发生月份可考的灾害中,农历五、六、七月发生的旱灾超过了总数之半,水灾也达到水灾总数的69.5%;③涪江流域是水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涪江流域的水灾次数占嘉陵江流域水灾总数的31%,旱灾占嘉陵江流域的38%;④水旱灾害等级以一般性灾害和大灾害为主,特大灾害较少。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212次水灾中,一般性水灾147次,大水灾42次,特大水灾23次;所发生的179次旱灾中,一般性旱灾115次,大旱灾42次,特大旱灾22次;⑤森林覆盖率与水旱灾害的发生次数成反比例关系。本文所探讨的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典型枓栱的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枓栱侧向刚度的退化规律.试验得出枓栱的力 - 位移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拟合出了力 - 位移的关系方程和枓栱恢复力模型,由实验结果给出枓栱侧向刚度的线性强化性能.研究结果为古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和修缮加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为了加强对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的保护,根据对近年来震害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归纳,对木结构传统建筑的瓦件滑落、屋脊折断、屋面下沉、屋顶装饰件缺失、节点拔榫、柱底侧移、填充墙破损等典型震害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传统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其部分构件连接较差、缺乏及时保养与加固、木构架与砖石墙体间变形不协调以及砖石材料本身抗震性能差等原因,是造成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震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为提高木结构传统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当通过日常管理排除病害隐患,对薄弱结构应当及时加固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古文物建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已越来越有必要。主要根据四川雅安地震后,笔者对古建筑木结构的现场震害调查,通过系统归纳和分类统计,对古建筑木结构的地基基础、梁柱和枓栱等构件、榫卯节点、整体稳定性以及围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及破坏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结构不同的破坏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分析结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田洪进  龙衾颖  陈林琴  易丁 《贵州气象》2012,36(Z1):66-67,70
该文利用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实地勘察数据、湄潭县40a气象观测资料和6 a贵州闪电监测网实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IEC62305-2雷电风险评估方法对湄潭浙大旧址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分析计算,得出:该区域属高雷暴区域,雷电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考虑防雷措施可以使雷电灾害风险降低至可承受范围,为浙大旧址修缮时设计防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结论也可作为同类古建筑雷电防护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6.
周伟  李奇  李畅 《测绘通报》2012,(4):52-54
通过对颐和园佛香阁的激光扫描,完成佛香阁整体点云数据的拼接,并使用椭圆拟合方式描述佛香阁的通天柱,最终得到佛香阁通天柱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7.
柳忠勤  张红岩 《今日国土》2012,(5):20-27,49
5月20日上午,北京八宝山东礼堂。罗哲文同志安卧在鲜花丛中。我握住罗老公子罗扬的双手,眼泪夺眶而出。鲜活可人、充满激情、可亲可爱可敬的罗老就这样走啦?这个事实真的让人无法接受,然而,这毕竟是事实!和罗哲文同志相识不过六年,然而他却在我的心里竖起一座丰碑。身挂两个相机的八旬老人2006年11月9日,第三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国际会议在江两婺源召开,感谢这次会议,我初识罗老。会议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江两  相似文献   
78.
朱才辉  郭炳煊 《岩土力学》2018,39(11):4210-4217
为研究某古建筑基座渗漏特征及其诱因,采用现场调研、水分场原位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针对基座水分场开展了系统研究,深入分析了基座渗漏病害根源、降雨期间基座内部水分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古建筑基座渗漏的根源是降雨影响,与基座外侧的花坛浇灌用水无关,基座顶部以下2.0 m范围内易于受到降雨的影响,且水分有由基座顶部向基座底部迁移趋势,揭示出:基座顶部的海墁以下防渗层可能失效,基座内部夯土可能形成渗流通道;在2个水文年内,基座外墙以内的3.0 m范围内夯土基本达到饱和,易受到降雨影响而出现泛碱、掉皮、渗漏等现象,10个水文年后水分向基座劵门拱圈部位夯土迁移,并形成稳定水分场,在渗透压力下劵门拱圈部位形成流痕和墙皮脱落现象;通过多手段综合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基座病害的演化规律和形成机制,为类似古建筑基座的防渗漏修复措施的确定能够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79.
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农业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基于史料文献收集了明清时期安徽历史蝗灾记录,通过构建10 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序列和1 a尺度上的蝗灾县次序列,在县域尺度上绘制了蝗灾指数分布图,探讨了蝗灾演化时空动态过程。通过引入饥荒、米价以及疫灾序列分析了蝗灾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古代社会对蝗灾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明清时期安徽境内共发生181次蝗灾,每3.2次/10 a,累计653个受灾县次,平均3.6县/a;安徽地区发生了5次大蝗灾事件,这与同时期的干旱密切相关;安徽长江以北地区的蝗灾指数高于南部山区,地形、水旱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蝗灾指数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蝗灾对社会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是引发饥荒的重要因素,并间接导致瘟疫现象。蝗灾大范围出现后导致短期内米价暴涨,增加社会不稳定性。政府的捕蝗救灾的方式与能力直接影响群众的生存状况,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综合看来,蝗灾会对农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80.
"四面环山出砚形,纳西城阙似天邻; 列桥欢水飞檐叠,垂柳华灯曲巷伸. 古乐悠悠歌白雪,彩裙猎猎舞阳春; 唐风宋韵明清态,妒煞姑苏羡煞神."(大研古城形如砚台,故此得名) 这是一首描写丽江古城--大研的形象诗.带着诗意,怀着神奇,揣着梦想,那天,即从玉龙雪山返回丽江城区的晚间,我们走进了这座具有8DO多年历史,且至今保存完好,素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历史名城--大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