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31篇 |
免费 | 1875篇 |
国内免费 | 9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14篇 |
大气科学 | 1194篇 |
地球物理 | 1903篇 |
地质学 | 2594篇 |
海洋学 | 712篇 |
天文学 | 633篇 |
综合类 | 915篇 |
自然地理 | 1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4篇 |
2023年 | 292篇 |
2022年 | 376篇 |
2021年 | 430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378篇 |
2018年 | 295篇 |
2017年 | 290篇 |
2016年 | 312篇 |
2015年 | 351篇 |
2014年 | 573篇 |
2013年 | 476篇 |
2012年 | 500篇 |
2011年 | 498篇 |
2010年 | 511篇 |
2009年 | 558篇 |
2008年 | 555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384篇 |
2005年 | 400篇 |
2004年 | 310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55篇 |
2000年 | 215篇 |
1999年 | 197篇 |
1998年 | 165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10篇 |
1992年 | 125篇 |
1991年 | 96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2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上游区域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C(凹)型,且动态指数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生存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2.
103.
本文利用1957~1998年的资料,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及热带气旋活动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出几点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以求对热带气旋活动的长期预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4.
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制一直是人口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社保关系转移视角,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黑龙江省城镇工作人口省内的中长期迁移规律与时空分异特征,并且结合人口推拉理论与OD模型,综合考虑经济和就业政策因素,建立了能够反映以社保劳动关系转移为基础的中长期人口迁移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社保关系的城镇工作人口迁移符合截断指数幂律分布,呈现列维飞行特点;该省省内人口迁出呈现多层级跨区域分布格局,人口迁入呈现“四核心-环东南”格局,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黑龙江省边境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城镇职工迁移行为的无序性不断加大,迁移的频率较高;但是经过通过模拟,该省城镇职工的迁移系统趋向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5.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GPS空间大地测量学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为全球范围各种规模尺度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观测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使高精度、大范围、全天候、低成本的大地测量变成了现实。为及时把握GPS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防震减灾应用带来的机遇,我国先后于1997-2000年和2007-2012年实施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建立了由260个连续GPS观测站和2056个非连续GPS观测站构成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网络,为精细而定量地研究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区域的现今地壳运动方式和构造形变演化态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06.
对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12组7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前后10年左右地震时间间隔序列的R/S分析,滑动计算其Hurst指数H值。H值的时间进程显示,9组大震前2年左右H值在较为稳定的背景上开始出现异常变化,其异常特征为“下降-低值-回升”,地震大多发生在H值回升的过程中,具有中、短期前兆意义。H值的异常过程揭示了在大震孕震系统内地震活动从无序向有序的时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扫描,发现地震发生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地震复发周期均出现低值异常。因此,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区进行异常判断,地震复发周期是一个可以参考利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8.
大多数地震破裂面源检测方法都是通过简化地震震源,将地震震源表示成线源或者点源,无法有效描述地震带地震破裂面源产状和大小,不适用地震震级较大的情况下地震危险性检测。因此提出基于数学建模的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检测方法,在地震震级较大时仍能检测出地震危险性概率。选取适宜的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分析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破裂宽度相互关系,确定地震引起的潜在地震破裂面源大小,计算给定地震动小于在场点处产生地震动的概率,将该概率同地震动加速度衰减关系结合,得到地震动年超越概率,分析地震危险性。经过实验检测发现,所提方法检测出的年超越概率与峰值加速度、最大震级有关,该概率能精准表示地震带地震破裂面源产状和大小,说明该方法检测地震危险性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9.
以科尔沁沙地阿古拉苏木为典型代表区域, 应用1987-2006年20 a间12幅遥感影像及相应气候数据, 分析了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响应关系, 提出了表征响应敏感程度、影响程度大小排序的气候因子影响指数(CFII). 结果表明: 近20 a研究区地表环境变化表现为不断恶化的趋势. 各类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间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 各类气候因子变化以不同方式和过程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表环境的变化. 响应敏感度最大, 即对地表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相对湿度, 其次为降水量和蒸发量. 水分条件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0.
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发现10次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地震。文中列出了各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烈度;记述了各次地震的影响及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