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地理时空大数据被广泛用于城市功能结构识别,其中功能层次性的研究对于系统理解城市功能的结构特征和分布形态具有重大意义,但相关研究仍处于空缺状态。基于时序出租车出行数据和感兴趣点数据描述居民出行模式,结合动态时间规整和K-MEDOIDS聚类算法识别城市的功能属性和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随着层次细致程度的提升,其功能属性由"职-住"二元结构向"职-住-休"三元结构发展;其空间结构符合环状圈层构造,功能由外围的居住游憩向中心的商业休闲过渡,并在不同的圈层上呈现出各自的功能倾向。这为城市规划人员系统理解城市功能的属性变化和结构特征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2.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OLI数据,以10年为间隔,对1987—2017年呼伦湖的水体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变化分析,并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该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3.
张民  史小丽  阳振  陈开宁 《湖泊科学》2021,33(4):1051-1061
随着我国湖泊治理力度的加大,太湖和巢湖的营养盐水平,特别是氮水平近年来明显下降,如2007年以后太湖总氮和近年来巢湖的氨氮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2个湖泊水华蓝藻的优势种却向相反的方向演化,太湖的长孢藻(Dolichospermum)比例在增加,而巢湖的长孢藻比例却在降低,为阐明这种变化过程和驱动因素,本研究利用太湖(19932015年)和巢湖(2012 2018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2个湖泊中的水华蓝藻——微囊藻(Microcystis)和长孢藻生物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结合营养盐数据分析了影响2种水华蓝藻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太湖和巢湖的微囊藻生物量多年来始终保持高位波动,近年来均有升高的趋势,这与2个湖泊磷的高位波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磷是决定微囊藻生物量长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太湖的长孢藻生物量呈现较大波动变化,2007年以后明显升高,巢湖的长孢藻生物量则明显下降,氮与长孢藻生物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仅在低磷浓度时具有显著性.微囊藻生物量对磷浓度变化敏感的正反馈响应是其水华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在高温高磷条件下,微囊藻可以快速繁殖,并竞争性排除长孢藻,从而形成优势;而长孢藻可以通过温度生态位和固氮两种方式占据优势,在氮浓度相对较低,且温度低于微囊藻形成水华的温度范围时,长孢藻可以依靠温度生态位的优势形成水华,而在氮限制的条件下,即使在夏季高温时,长孢藻依然可以利用固氮作用形成水华,但是关键的温度阈值和开始固氮的氮浓度阈值仍不清楚.基于2种水华蓝藻对营养盐变化响应的差异,建议在进行蓝藻水华治理、污染削减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水华蓝藻的特性进行分时段分类别的营养盐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4.
赵静  张吴明  焦中虎 《中国地震》2017,33(2):319-327
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表面潜热通量数据,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序列前后所出现的潜热通量异常展开讨论,结合主震震中周边区域在1991~2011年的中强地震序列数据,分析了潜热通量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日本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剧烈变化不一定是异常,且不一定由此次地震活动引起;(2)该研究区域内20年间出现过多次有疑似"热异常"却无明显震例与之相对应的情况;(3)该研究区域内20年间有超过60%的中强地震震前并无"热异常"出现;(4)在研究潜热通量变化是否属于异常时,应尽量多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判断参数;(5)在研究潜热通量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时,应对特定区域作长时间序列分析,而不是单纯针对短期内的个别震例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35.
以我国重点沉降区(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分析多条相邻轨道InSAR监测结果中入射角差异、形变参考点差异和大气相位差异的影响,通过引入拟稳基准平差方法,综合考虑水准基岩点、InSAR形变参考点、CORS站等因素选取拟稳点,对研究区InSAR监测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拟稳基准平差方法对时序InSAR监测结果进行整体平差,实现大范围多轨道InSAR垂直形变场基准统一。基于InSAR相邻轨道重叠区多余观测值对平差结果进行内符合精度检验,拟稳基准平差后平均误差优于5 mm,中误差优于9 mm;基于CORS站垂直位移监测结果对平差结果进行外符合精度检验,两者吻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6.
地下核试验必然导致地表发生强烈形变,而在核爆后热辐射后效阶段,核试验区域仍会下沉,为更好地理解核爆后长时序沉降变化规律,利用时序InSAR技术处理了2017-09-10—2018-12-10的39景Sentinel-1 SAR数据,得到朝鲜试验区第六次核爆后长时间序列的累积地表形变量。结果表明,万塔山山体表面在核试验后仍持续下沉;核试验区山顶约下沉30 mm,而边坡的形变量更高,约为70~100 mm。时序InSAR技术可为非天然地震所引起的地表形变提供可靠的监测结果,为核爆后长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7.
首先推导了当采用相位时序差分法时利用双差观测量确定载体加速度的数学模型,理论上分析了加速度的确定精度。然后应用CHAGS的试验数据,分析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时加速度矢量的确定精度可以达到亚毫伽级,与理论上的分析一致。可见,完全能够满足航空矢量重力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8.
朱晓华  查勇  陆娟 《海洋通报》2002,21(4):37-43
结合国内外海岸线分形厂家进展,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首先对海岸线时间序列的分维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其次应用中点随机位移的方法对海岸线进行了分形模拟研究。通过研究指出:对海岸线时序分维变化的研究对于深入揭示海岸线分维所蕴涵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海岸线的分形模拟则对于过去或未来某个历史时期海岸线分维的推算或预测以及相应海岸线形状的大致描述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9.
根据华北晋、冀、豫交界地区(φN35°~37°,λE113°~115°范围,简称南三省)小地震月频度演变特点,讨论了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全国MS≥6.0、和华北地区(φN30°~42°,λE105°~125°)4.0≤MS≤5.9强震活动幕的时序关联性.指出南三省的小震频度演变异常可以作为华北与全国强震幕式活动的前兆,为华北地区的中期动态趋势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140.
内蒙石板井—小黄山与蛇绿岩相伴的变质岩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内蒙古石板井-小黄山蛇绿岩带发现了具典型热变质特征的红柱石堇 青石角岩和以兰绿色角闪石、硬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等矿物代表的中高压区域变质角闪片岩。据变质作用时序和相拓朴图两个方面的研究,表明石板井和小黄山两地的变质岩属同一构造混杂岩,其中的变质岩先经过与火成作用有关的热变质作用,反又叠架了中高压变质作用,即经历过一反时钟PT轨迹。它的热高峰为620℃,压力高峰近0.65G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