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0篇 |
大气科学 | 89篇 |
地球物理 | 70篇 |
地质学 | 62篇 |
海洋学 | 39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53篇 |
自然地理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因其简便、经济的独特优势,地脉动台阵方法在场地剪切波速结构探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兼顾探测深度和探测精细程度,地脉动方法通常需要布设多个不同尺寸的台阵.传统的有线测试系统极大地影响了地脉动台阵的现场布设和工作效率.文中介绍了一种地脉动无线测试系统和现场测试方法.该系统采用了无线控制加固态记录方案,在中心观测点无线控制采集系统的开始、结束采集、保存和传输地脉动采集数据号,极大地降低了现场地脉动台阵测试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测试效率.在一实际工程场地进行的应用表明,利用该系统采集的地脉动台阵数据提取的瑞利波频散曲线和反演的场地剪切波速结构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82.
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风化作用,由于盐类的周期性结晶作用而造成地表岩石和建筑材料的破坏,形成诸如风化穴或蜂窝石构造等地貌景观。盐风化作用也是差异风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盐风化作用在中国地学界仍然被严重忽视,以至于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貌景观常常被地学研究者和科普人士误读为海浪冲蚀、流水侵蚀、风蚀作用等。经过近十年的野外观察与探讨,笔者等对盐风化的形成机理和表现形式有了深入的理解。本文以中国境内东部海岸带、华北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区和东南湿热气候带基岩露头为例,系统地分析了盐风化作用的机理及其在不同气候带的表现形式。盐风化的必要条件是:适当的可溶性盐类(如Na_2SO_4、NaCl等)供应、周期性的干湿交替和温度变化。盐风化作用主要在发育可渗性孔隙的砂砾岩类和富含微裂隙的花岗岩类之露头表面表现明显,可以形成特征显著的盐风化穴。盐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在东部海岸带和西北干旱区表现尤为明显,常常形成蜂窝石构造和大型风化穴,与风蚀作用的痕迹明显有别;而在华北半干旱区和南方湿热气候带虽然受到降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常常遭受改造、叠加甚或清除,但在某些露头区仍然保留有重要的识别标志,形成大型风化穴以及小型蜂窝石构造。笔者等强调:地表各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都有盐风化作用的贡献,而建筑物和景观保护也必须考虑到盐风化作用的影响。建议地学同仁重视盐风化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相关教材中补充更新盐风化的概念,并以科普的方式通过多种媒体纠正过去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3.
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将会在海洋应急监测、近海浮标监测和海洋执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优势、技术特点,进而提出基于GSM/GPRS/CDMA技术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最后列举目前较成熟的应用事例,旨在推广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4.
面向个人应用的地理信息集成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简单回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发展的过程,提出面向个人应用的地理信息集成方案和体系结构,并对实现此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现有无线通信技术条件下实现此系统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5.
多传感器集成的体视化形变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面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GB-SAR)、三维激光扫描、数码相机、GNSS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多种传感器集成技术,设计集成角反射器、紧凑有源转发器、GNSS接收机天线和物理传感器的专用目标特征点装置,将其布设在监测对象表面,自动获取监测对象的空间信息和内部物理状态信息,对GB-SAR雷达干涉测量数据算法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基雷达干涉影像,将监测对象表面三维模型和内部物理状态模型进行融合,建立体视化形变监测模型的算法,从而实现在模型上对任意兴趣点形变信息进行自动提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86.
何少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24(1):60-64
介绍了地震信号传输的常用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号传输方式设计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实际应用表明,兰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号传输方式的是符合要求的,提出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号传输方式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7.
根据吴开统等人提出的检验地震台网监测效能的几种方法,对临汾无线遥测台网的监控能力进行了检验,得出该遥测台网有较高观测精度的结论,找出了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8.
在基于簇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无线传输过程容易受到恶意节点攻击,其中簇头节点同时担任了管理控制簇成员、簇内数据收集及簇间数据转发等多重任务,因此簇头的选择尤为重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安全和能量问题,提出一种兼顾节点信任度、通信、能量及数据多因素的簇头选择算法,通过该算法可以准确地识别出网络中的恶意节点,并选取出可信度高的簇头节点。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充分考虑到了综合因素,客观且准确地评价了节点,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延长网络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89.
针对传统自动气象站对电力和通讯基础设施依赖性强,应用环境受到限制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气象观测节点。气象观测节点的硬件系统以CC2530芯片为核心,使用锂电池供电,通过模拟和数字接口连接气象传感器,射频部分工作在2.4 GHz。软件系统以TinyOS操作系统为基础,开发了基于LEPS协议的多跳路由协议和气象传感器驱动程序。在野外环境中对气象观测节点的功耗、通信距离、传感器及组网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气象观测节点在没有电力和通信基础设施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多跳自组织数据采集与传输网络,适合在高山、海岛、沙漠等艰苦地区进行部署和应用。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