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长江口已成为世界低氧海域的一个代表性区域。近年来长江口低氧区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对该低氧区的表现特征、形成机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做系统的分析和综述,并结合世界多处典型低氧区开展对比分析,认为长江口低氧区域在地理学、海洋学上均不同于波罗的海、黑海以及东京湾等区域的低氧区,是全球低氧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案例。该区域的深入研究将有望丰富海洋生态学研究范畴。通过综合地球化学、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发展低氧生态学,为研究海洋低氧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生态效应,以及开展防治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22.
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应用于考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金正耀 《地球学报》2003,24(6):548-551
应用Pb同位素示踪方法对中国青铜时代考古遗址出土青铜器进行研究,在商代青铜器中发现很多器物含有十分罕见的高放射成因铅;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出土含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器的这些商代遗址串联起来,可以得到一条"青铜之路"--青铜业所需金属原料以及青铜制品的流通路线.  相似文献   
323.
海草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外近20年来在海草污染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这些成果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和石油对海草的影响。重全属时海草影响的研究重点.是重金属对海草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海草对重金属的富集等方面;农药对海草的影响研究.集中于其对海草的生理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影响。以及海草对农药的耐性等;而石油对海草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事故性石油污染和石油分散剂对海草的影响。最后,本文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324.
黄河口海域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包括自然和人为在内的诸多因子的影响,本次研究以2011年调水调沙活动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为主,分析其短期内群落结构的变化。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均采用同样的站位取样,分别为1~18号站位,按照距离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分为4个梯级,为5、10、20和40km。研究结果显示: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分别渔获大型底栖生物73,72和85种,重要种的数量分别为13,1和16种;所有种类可以统计为4个门类,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其中,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占比重最大,而1982年其他学者对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显示,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占比重最大,这表明近30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变化;BOPA指数显示,前期各站位水质较高,中期和后期分别有2,3个站位受到中等程度污染;ABC曲线分析说明,调水调沙中、后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扰动较大;群落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调水调沙中期有机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后期的较大影响因子为水深。环境因子并不是单一作用于生物群落,而是几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包括有机物、硫化物、重金属Hg和As等;不同环境因子造成群落结构变动的原因较多,其一可能是海水透明度的下降造成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阻。本次研究重点表明,人类多元活动从短期和长期看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影响均较大,调水调沙活动对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作用明显,改变其水温、盐度、群落扰动等。因此,应当加强对该海域入海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加强对海洋生态平衡的保护。  相似文献   
325.
征稿简则     
《地层学杂志》2011,(1):110
<正>本刊是地层学(含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化学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及与其相关的地质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研究的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与上述学科有关的专业论文、学术动态、报道、讨论、书刊和论文的评价、综述或译文,以及  相似文献   
326.
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and research route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The Niuchangpin ski field at Shennongjia is designed as the biggest natural ski field in the Huazhong (central China) area, which will be a multifunctional ski field base incl…  相似文献   
327.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India has a long history.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collective information, with improvemen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expectation is that under community control, local expertise on biodiversity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rough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aboriginal peoples in northeast India and its rol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xamples are provided in two different eco-cultural landscapes, i.e., Demazong (the Buddhist eco-cultural landscape in Sikkim Himalaya) and the Apatani eco-cultural landscape in Arunachal Pradesh, which illustrate the utility valu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oth eco-cultural landscapes are indeed very complex and highly evolved systems with high levels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i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could serve as entry points in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ntegrating useful aspects into the moder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xpertise. With rapidly depleting biodiversity in the developing tropic regions, there is a greater utilization today than ever before of the value of respecting the "Sacred" as a tool towards better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328.
329.
河流景观生态学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概述了河流景观生态学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重点及其在河流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河流景观视角下,将河流作为空间异质性的完整景观单元,而不仅仅是传统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将河流作为采样点或线。河流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河流景观的空间分布、斑块、格局、时空尺度、异质性、干扰和联结性等研究之中,并作为其关键研究内容。此外,建议强化河流景观制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服务价值评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河流景观管理等研究内容。总之,把河流生态系统视为"河流景观",将有助于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和更普遍的概念框架开展河流乃至滨河湿地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30.
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空间理论(theoryofspat ialecology)是对生态系统空间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包括尺度、空间格局和镶嵌动态等。模型是研究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中莱文斯(Levins)模型、细胞自动机(cel lularautomata)模型和反应-扩散(React ion Di f fusion)模型是 3个基本的模型。尺度是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应在相应的尺度上进行思考。空间异质性是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学过程的结果,同时它也影响各种生态学过程。随着人们对生物入侵的日益关注,空间生态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空间模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入侵和竞争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