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8篇 |
免费 | 964篇 |
国内免费 | 8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78篇 |
大气科学 | 836篇 |
地球物理 | 930篇 |
地质学 | 3109篇 |
海洋学 | 840篇 |
天文学 | 85篇 |
综合类 | 773篇 |
自然地理 | 3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206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284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247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41篇 |
2016年 | 289篇 |
2015年 | 383篇 |
2014年 | 556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570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459篇 |
2009年 | 503篇 |
2008年 | 496篇 |
2007年 | 440篇 |
2006年 | 407篇 |
2005年 | 379篇 |
2004年 | 343篇 |
2003年 | 379篇 |
2002年 | 326篇 |
2001年 | 304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231篇 |
1998年 | 243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207篇 |
1995年 | 176篇 |
1994年 | 191篇 |
1993年 | 131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135篇 |
1990年 | 114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毕业后去向等问题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如毕业后去向对毕业设计时间的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态度的转变,论文抄袭和论文撰写不严谨等问题。本文在总结上述问题基础上提出对策,以期提高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72.
对拟负刚度阻尼减振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减振效果进行了研究。首先,证明了采用拟负刚度控制方法时,结构响应与外荷载之间满足齐次性;其次,对拟负刚度阻尼减振结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进行了研究,并与粘滞阻尼减振结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地震荷栽作用下拟负刚度阻尼减振结构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外荷载与结构的频率比大于1或结构的周期较长时,拟负刚度控制对结构绝对加速度的控制效果要好于粘滞阻尼减振结构的控制效果,对结构位移的控制效果要差于粘滞阻尼减振结构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73.
974.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潮,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初期规划线路网一般都在六条以上,覆盖的范围不仅涉及中心城区,而且涉及郊区和远郊区。目前各大城市的现有城市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不管是在覆盖范围方面,还是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方面,已经难以满足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各个阶段的需求,因此,研究建立覆盖全部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并顾及远期发展的首级控制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宁轨道交通首级控制网测量项目为背景,重点在控制网建立的技术路线与实施的主要技术方法、轨道交通首级控制网测量技术研究的主要技术成果方面对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供测量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75.
976.
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了1:50 000卫星遥感(SPOT 5)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生产的质量保证,1:50 000卫星遥感(SPOT 5)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生产过程包括许多中间重要的环节,每个环节都决定着卫星遥感(SPOT 5)数字正射影像产品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977.
978.
网壳结构的粘滞阻尼减振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将粘滞阻尼器引入网壳结构,针对网壳结构粘滞阻尼器减振系统,编制了有限元分析程序,并对网壳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振动控制分析和计算。作者设计制做了适合网壳结构的粘滞阻尼器,进行了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个球型网壳结构模型,并进行了粘滞阻尼器减振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相似文献
979.
大跨暗涵衬砌混凝土温度数值分析与裂缝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水北调中线石京段古运河枢纽工程暗涵段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提出了南水北调暗涵衬砌结构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内部温降的控制标准,即按最不利部位考虑,30 d内混凝土内部温降不应超过26.7 ℃,为选取合理的温控措施提供了依据。以衬砌内部温度场数值分析为理论依据,结合下穿段暗涵的地形条件、结构特点,并考虑工程气候特点,优化混凝土配比、降低水泥用量、掺入适量粉煤灰以及采用遮阳棚和地垄等工程措施,有效控制了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变化,成功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问题,保证了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理论计算与现场量测相结合,结果表明,实测值与计算值规律基本一致,说明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