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68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3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本文基于ERA5气候数据、GRACE重力卫星的Level 3水储量产品数据,计算了黄河流域的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标准化陆地水储量指数SWSI(Standardized Water Storage Index, SWSI),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探究了SPEI和SWSI之间的时滞效应,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气象水文干旱时滞差异的主导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两两交互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9年黄河流域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间均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不同月份的SWSI和SPEI的滞后时间不一样,整个流域春冬两个季节的平均滞后时长为3个月,夏秋季节的平均滞后时长为4个月。土壤类型对时滞差异的影响最大,气象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时滞差异的影响次之,气象因子中潜在蒸散的影响最大。不同因子间的交互影响均比单因子影响大。在双因子交互影响中土壤类型和潜在蒸散之间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土壤类型与温度以及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42.
田培  贾婷惠  平耀东  许盈  王哲  刘目兴 《热带地理》2023,(11):2216-2228
揭示鄂西北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可为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基于RUSLE模型定量分析2005—2020年鄂西北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土壤侵蚀时空格局的主导因素和多因子间度量交互耦合程度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鄂西北2005—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整体持续下降,15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16.3 t/(km2·a);整体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面积的93%)。2)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强度不同,8°~25°地区以中度、强烈和极强烈侵蚀为主(侵蚀占比为55.4%);>25°地区,65.6%的面积受到强烈及以上等级的高强度侵蚀。3)坡度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二者共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q=0.479)均优于单因子。4)坡度>35°、高程在500~800 m、年降雨侵蚀力在4 950.55~6 378.09 MJ·mm/(hm2·h·a)且以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均被识别为高风险侵蚀区。  相似文献   
243.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RI) is a new idea to guide the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URI in China is an urgent need to overcome the dilemmas of insufficient rural development and un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ocess framework of "foundation-motivation-result" of URI,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he improved entropy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I level of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00 to 2020. This study further used the Geodetector to explore the heterogeneous evolution of driving factors for URI level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From 2000 to 2020, the URI level in China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showing a √-shaped trend,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ces narrowed. 2) The URI level in China presented a spatial pattern of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divided by the Hu Huanyong Line. The high-value centers showed prominent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ed a zonal aggregation trend. The medium-value areas were clustered but weakened,and showed a spread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3) At the national scale, the co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I level were population mo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educational supports, potential factors wer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opening-up level, and threshold effect existed in investment benefit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e core driving forces of URI level in China showed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in 2020 they wer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vestment benefit,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vestment benefit, opening-up level,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the central region, are educational support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interaction of driving factors had far more influence on URI level in China than individual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had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Research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URI in China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 2023,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244.
《国土资源》2014,(1):64-65
正12月2日凌晨,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踏火升空,迈出了中国人"上天揽月、深化月球认识"梦想征程上的又一个关键性的步伐。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如果一切顺利,承载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在本月中旬登陆月球,执行多项科学任务: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  相似文献   
245.
计算了由于形状、姿态和表面性质不准确导致火星探测器行星际定轨存在较大光压模型误差时,两种不同定轨方案(方案1只估计光压系数,方案2同时估计光压系数和随机加速度)对光压模型误差的补偿效果。在方案2中建立了高斯马尔科夫模型表征光压模型导致的加速度误差,并选取了合适的随机模型参数。仿真分析表明方案2可以有效补偿光压模型误差,避免滤波发散,提高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246.
获取近岸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及相关信息对于理解和管理海洋环境相当重要。历史上对于悬浮物浓度的监测往往通过费时费力的出海观测,而这种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每次观测只能获取一个站位的信息。为了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即时悬浮物浓度相关信息,很多新的监测手段及相关科技被开发及应用。各种机载,卫星载遥感设各被用于获得及时,全面的沉积物信息...  相似文献   
247.
介绍了基于傅立叶变换成像技术的硬X射线成像望远镜,利用双层平行光栅对天体X射线源发出的光进行调制编码,调制后的光由闪烁晶体探测器捕捉并进行光电转换,最后由电子学系统读出.调制准直器型望远镜分为空间调制和时间调制两种类型,时间调制系统要求探测器系统的扫描运动,而空间调制系统不需要运动.对光栅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准直器的基本结构设计,成功制作了空间调制方式硬X射线成像望远镜原型机所需的关键部件,包括8个碘化铯晶体的探测器模块(含光电倍增管PMT)、8通道成型放大器(其中两套为实验备份)和数据获取系统.对这些部件的设计作了介绍,并给出了电子学系统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248.
暗物质空间探测器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空间实验室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探测暗物质粒子湮灭可能产生的高能电子和伽玛粒子.BGO量能器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主要载荷之一,高能粒子的能量主要沉积在BGO量能器中.为了使探测器覆盖5 GeV~10T'eV的探测范围,要求每个BGO探测单元具有约1.5×10~5的动态范围.为了对这一大动态范围的探测单元进行测试,提出一种比较简易的线性测试方法,并在实验室构建一个相应的测试系统,对BGO量能器探测单元读出系统的线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GO量能器探测单元读出的非线性度好于2.7%.  相似文献   
249.
大家好,我是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你可以叫我@月球车玉兔。我来自中国,4个小时后将和嫦娥三号一起飞向月球。我长得有点普通,但能探测和考察月球,会收集、分析样品。希望接下来几个月,能和大家分享太空的样子。其实我有点紧张……希望这次能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250.
介绍一种新的现场测量天然γ放射性的系统。该系统是由一个高效率的BGO闪烁体探测器与全谱数据处理方法(FSA)构成的,这项技术用(几乎)全部的谱形和所谓的标准谱来计算地质体中(沉积岩,其他岩石等)的^40K,^238U,232Th的比活度,同时也介绍了全谱分析方法及如何确定标准谱,构建了在不同几何体上的标准谱,并比较它们的强度与谱形,将该系统的性能与传统的探测系统,即由NaI探测器与窗口分析方法构成的系统进行了对比,野外实验中对具有代表性的计数率在获得相同的精度情况下,应用新的测量系统要快10-20倍。这就缩短了积分时间,即测量时间短或者说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通过一次航测试验给出了该系统的应用实例。其应用结果与传统的笨重测量系统进行了对比。本文将讨论该系统目前的状况及其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