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6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252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493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07篇
自然地理   51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明确不同沉积环境下页岩气生成机理的差异性对于页岩气成因机理及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低演化阶段的海相(中元古界洪水庄组)和陆相(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进行了半封闭热模拟实验,对其气体产物进行了组分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组页岩产气量要远远低于同温度条件下长7段泥岩的产气量.同时,长7段泥岩气体产物二次裂解程度比较高.洪水庄组页岩有机质母源以生油性为主,长7段泥岩沉积过程受到陆源混入,有机质母源以相对偏生气性为主.热模拟实验条件下黄铁矿转化成磁黄铁矿的过程也可能促进长7段泥岩烃类气的生成.热模拟实验中所用样品的状态,即柱状样或颗粒样,也可能会对气体的裂解行为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地区页岩气高的甲烷产率以及碳同位素倒转可能与厚层页岩高的油气滞留率有关.   相似文献   
192.
赵亮  汪程林 《探矿工程》2019,46(4):42-47
皖含地1井是在和含巢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巢湖背向斜构造带部署实施的一口地质调查井。目的在于获取巢湖-含山-无为地区奥陶系-志留系富有机质页岩的各类地质参数,为本区五峰组-高家边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提供地质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皖含地1井的井区概况、钻探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施工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钻井质量控制,在钻进过程中合理调整钻进参数,有效控制钻井顶角,符合地质设计的目的。并对皖含地1井进行台效分析,为后期的钻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3.
CO2驱油是提高特低渗、超低渗油藏驱油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由于匮乏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制约了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本研究提出特低、超低渗油藏高温高压下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为该类油藏CO2驱油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手段。以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储层为例,利用首次研制成功的高温、高压、防暴真实砂岩模型,成功进行了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首次镜下观察不同相态CO2在超低渗储层复杂孔喉中驱替原油的动态现象,重新认识超低渗油藏注CO2驱油时不同孔喉结构中CO2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尤其是孔喉大小分布的均匀程度,对CO2驱油效率的重要影响超出预期,直接决定着CO2能否进入储层以及其后的渗流路径。CO2驱油微观可视化实验技术可有效进行CO2驱油微观机理研究及驱油效果评价研究,并为后期进行油藏矿场试验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4.
任国平  刘黎明  李洪庆  季翔  赵旭 《地理科学》2021,41(8):1469-1478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采用数据包络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和层次聚类模型分析该区184个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及地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基于熵权集结交叉的“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对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更具可信度和精确性,2018年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脆弱性均值为0.583;②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达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仍旧具有重要影响。距上海市中心距离、距淀山湖距离、距青浦区中心距离和水域面积成为影响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4种主导地理因素,其地理影响力呈现系统结构空间差异和种类属性替代及程度转化;③ 依据地理因素影响力聚类分析将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地理因素空间耦合模式分为10种,多地理因素耦合模式是主要决定类型,呈现中部多因素主导和两侧单因素主导并存的多元环状地域决定格局;针对不同类型提出调控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5.
涠西南凹陷是中国近海北部湾盆地已证实的富烃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是该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系.为深入认识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的生产力和发育特征,采用有机地球化学与地球生物学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正演恢复了涠西南凹陷不同次洼流沙港组不同层段烃源岩的古生产力、有机质埋藏效率和有机碳埋藏生产力,进而建立了研究区流沙港组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模式.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的古生产力、有机质埋藏效率及有机碳埋藏生产力在横向不同次洼和纵向不同层段上均存在差异,横向上以B次洼最优,纵向上以流二段最高;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发育超营养湖高埋藏效率高埋藏生产力、富营养湖中等埋藏效率中等埋藏生产力及富营养湖低埋藏效率低埋藏生产力3种代表性的地球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6.
基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江淮闪电定位网(Jianghuai Area Sferic Array,JASA)在内陆及近海区域的闪电实时探测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对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产生的闪电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JASA和WWLLN对台风闪电的径向分布、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绝大部分闪电发生在云顶亮温小于220 K区域;在台风发展阶段,内核区闪电活动较为频繁,在台风成熟和消亡阶段时,闪电主要分布外雨带,内核区的闪电活动少但集中。在探测效率方面,JASA对江淮区域实时定位到的闪电数远多于WWLLN,相对探测效率和绝对探测效率分别为69.12%和92.51%。而在海洋区域(114~130°E,20~24°N和123~130°E,24~32°N),由于受到JASA站点位置分布的限制,闪电实时定位数略少于WWLLN,其相对探测效率和绝对探测效率分别为32.67%和52.26%。研究结果表明了JASA对内陆及近海区域雷暴具备较强的捕获能力,为实时监测台风期间强对流闪电...  相似文献   
197.
大气湍流是一种无序的、非确定性的大气运动,它可提高云滴碰撞效率,加速云滴增长速度,在云和降水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60 a来云中湍流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云宏微观结构特征及云中湍流对云滴碰并增长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观测研究云动力学过程、完善湍流-云微物理相互作用理论及优化云参数化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8.
利用最小高差(LZD)法进行DEM匹配时,当待匹配DEM的分辨率比参考DEM高时,确定的同名点中存在冗余,将导致计算冗余和效率降低。为解决上述问题,对LZD法确定同名点的模型进行改化,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最小高差原理的快速DEM匹配方法。该方法根据参考DEM的格网点确定同名点以避免冗余,并通过近似确定同名点及其高差,有效简化了计算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较高的收敛速度和匹配精度的基础上,可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且计算效率不随待匹配DEM分辨率提高而降低,DEM间分辨率差异越大,方法的优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9.
P范分布的参数估计值的精度对观测值的估计效率和数据处理的精度影响较大。从观测值分布的实际情况和简化运算出发,引入二/四阶矩估计方法估计P范分布的形状参数和方差,给出了二/四阶矩估计法的形状参数的近似计算式。为了进一步提高估计效率,引入对数期望矩估计法,将绝对矩与对数绝对矩相结合,导出了基于对数期望矩估计法的P范分布形状参数p、方差σ的合理估计表达式。最后利用两组模拟数据对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并与传统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样本数较少时,二/四阶矩估计法和对数期望矩估计法在收敛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等方面优于极大似然估计法。  相似文献   
200.
通过分析三维场景实时渲染中视点无关与视点相关地形生成算法的性能,提出了优化的视点相关地形生成算法。此算法主要针对地形拆分、可视精度计算、观察视点距离计算、以及地形可见性裁剪这4个方面的策略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以渲染精度为衡量标准,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优化后的视点相关地形生成算法与视点无关地形生成算法的性能。除此之外,以渲染效率为标准,通过实验分析对比了优化后的视点相关地形生成算法与原视点相关地形生成算法的性能,并给出了一个运用此优化算法构建的三维地形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