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227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758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0-60-day oscillation (MJO)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hermal stat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The composit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plitude of MJO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ends to intensify (reduce) in the WARM (COLD) case.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JO convection in the WARM and inthe COLD cases are examined to be significant over most of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The evolutions of MJO convection and lower circulation, on the one hand, exhibit larg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RM and COLD cas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display a unique feature in that a well-developed MJO cyclone (anticyclone) is anchored over the Asian-Western Pacific domain at the peak enhanced (suppressed) MJO convection phas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either in the WARM or in the COLD case. This unique feature of MJO shows a Gill-type response of lower circulation to the convection and is inferred to be an inherent appearance of MJO. The context in the paper suggests there may exist interactions between MJO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hermal stat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青海省鱼卡煤田尕秀西段的构造特征、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对矿区供水水源进行初步评价,查明孔隙潜水的允许开采资源量为8.55×104m3/d,矿区水质被评价为合格—微超标,经适当处理,可以满足生活饮用的要求。矿床为裂隙充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煤五、煤七顶部含水层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q<0.025L/(s.m),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简单,虽然主要矿体煤五、煤七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矿体不受地表水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康定甲基卡锂矿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伟晶岩型锂矿床,目前对其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很少。本文对400多个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温实验,结果表明:CO2-NaCl-H2O包裹体和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相对数量呈渐变关系;在均一温度〈300℃时,CO2-NaCl-H2O流体的盐度低于盐水溶液的盐度,前者的压力均值高于后者。这说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CO2-NaCl-H2O流体逐步向盐水溶液演化,该过程与岩浆分异成因的阿尔泰可可托海及加拿大Tanco伟晶岩的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相似。CO2-NaCl-H2O流体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流体的主要成分是CO2和H2O,未测试出烃类物质,这与成矿流体属于深源流体、与岩浆活动有关相吻合;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岩浆水接近,碳同位素组成为-3.4‰~-7.3‰。此外,伟晶岩脉的形成稍晚于二云母花岗岩体。根据这些特征可推断出成矿流体源于花岗岩浆的结晶分异,晚期有少量建造水混入。  相似文献   
994.
从REE和硅同位素特征探讨西藏甲马矿床层状夕卡岩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床中层状夕卡岩的REE及Si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夕卡岩、典型热水喷流型矿床和现代海底热流体进行对比,显示该矿床层状夕卡岩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夕卡岩存在较大差异,而与现代海底热流体和喷流型矿床及其共生的热水沉积岩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认为,甲马矿床层状夕卡岩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而与古海底热水活动有关,应属热水喷流成因。这为其共生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5.
在四川绵竹酿春池温泉的勘查中,应用α卡测量方法与其他物化探方法相结合,探明了导水断层和地下热水出露位置,确定了地热水勘探的靶区和勘探井井位,经人工钻凿,发现了深部热储,获得自涌地热水。实践证明,在有较厚第四系覆盖地层的地下热水勘查中,α卡测量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TM影像与GIS矢量数据的自动配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信息融合的TM影像和GIS矢量数据自动配准方法。首先建立TM影像和GIS矢量数据的近似变换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矢量地图上的信息(水系、道路网等)为先验知识,利用多尺度模板匹配法对TM影像中的线状信息进行自动提取。把自动提取的结果作为像方观测,矢量地图数据作为地面观测,通过广义点摄影测量原理和方法,解算出TM影像的外参数,实现新的TM影像和旧的GIS矢量数据的自动配准。实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本文方法达到了像素级精度,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97.
鱼卡煤田东部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卡煤田东部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属湖沼、湖滨相沉积,区内构造复杂,断层落差较大,煤岩类型以亮—半亮煤为主,表现为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由浅至深,由南向北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98.
在土地利用/覆盖研究中,对于范围广、地域差别大的地区,仅用同一标准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为例,通过对Landsat TM数据各波段组合,首先提取水层和山层信息,然后采用掩模法提取平原丘陵层信 息,并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差异,将平原丘陵层划分为6个区,当所划分区域内各景的影像时相不一致时,再对该区进 行分景处理。最后,分别对每层、每区和每景图像进行训练样本的选择和监督分类。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分层、分区和分景的监督 分类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较大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利用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控制点自动影像匹配的影像数据库建库及自动更新方法。以武汉城区1998年、2002年两个时期TM影像为试验区,从影像控制点数据库建库方法、影像控制点搜索方法和影像控制点自动更新方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上述方法可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实时探空数据和单窗算法对2004年7月6日北京市TM图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根据反演结果,采用阈值法将北京城区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分为植被正常温度区、水体正常温度区、水体高温区、裸地正常温度区、建筑物低温区、建筑物正常温度区、建筑物高温区、植被建筑物混合高温区和植被建筑物混合正常温度区等9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水体高温区、植被建筑物混合高温区、建筑物低温区和建筑物高温区等4种温度异常区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详细分析了这些温度异常区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