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12篇
  免费   4572篇
  国内免费   4412篇
测绘学   8863篇
大气科学   2344篇
地球物理   4012篇
地质学   11703篇
海洋学   3756篇
天文学   445篇
综合类   4734篇
自然地理   5339篇
  2024年   314篇
  2023年   1126篇
  2022年   1361篇
  2021年   1496篇
  2020年   1014篇
  2019年   1458篇
  2018年   1085篇
  2017年   1091篇
  2016年   1098篇
  2015年   1335篇
  2014年   2059篇
  2013年   1597篇
  2012年   1969篇
  2011年   2013篇
  2010年   1793篇
  2009年   2027篇
  2008年   2081篇
  2007年   1606篇
  2006年   1622篇
  2005年   1434篇
  2004年   1301篇
  2003年   1276篇
  2002年   1252篇
  2001年   1190篇
  2000年   969篇
  1999年   706篇
  1998年   675篇
  1997年   635篇
  1996年   611篇
  1995年   591篇
  1994年   480篇
  1993年   457篇
  1992年   392篇
  1991年   352篇
  1990年   293篇
  1989年   22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城市基准地价评估回归模型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分析现行基准地价回归建模的必要性入手 ,分析了建模存在的问题 ,研究了基准地价经济内涵、模型参数和影响因素层次的有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准地价建模的新思路 ,并改进了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  相似文献   
932.
河南省土壤湿度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土壤墒情预报模型中建立的河南省台站土壤墒情数据库资料,对不同类型土壤湿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类型土壤湿度差异、地下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及河南省土壤湿度的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33.
利用SMART 1台阵三次地震记录拟合了各个测点在地震中的竖向地震动强度包络曲线及Amin 和Ang的强度包络函数中各模型参数值,分析了各模型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各模型参数随二维空间坐标及土层厚度变化的随机模型,为多点地震动合成中竖向强度包络函数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4.
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地区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首先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证明了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地区的震源谱基本满足ω-2 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S波观测谱中的噪音、仪器、路径、场地等影响的逐一消除 ,得到了研究区 10 5次ML2 5~ 5 7地震的震源谱 ,进而根据Brune的圆盘震源模型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 ,这些地震的标量地震矩M0 与ML 震级线性相关较好 ,关系为Log10 M0 =1 10ML+ 17 2 0 ;震源半径在 10 0~ 15 0 0m之间 ;应力降介于 1~ 16 0bar之间 ,优势分布于 1~ 10 0bar。地震矩与拐角频率的关系呈现出两段趋势 ,可能表明了研究区震源的多重标度特征 :当M0 小于 4× 10 2 1dyne cm时 (相当于ML4 0地震 ) ,应力降显示出对M0 有依赖关系 ;当M0 大于 4× 10 2 1dyne cm时 ,地震的应力降不依赖于M0 。  相似文献   
935.
电磁式可控震源-大地耦合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液压式可控震源的线性模型在电磁式可控震源的应用上已不再适合, 故电磁式可控震源-大地耦合模型研究对实现有限激励能量向大地的最佳传输至关重要. 由于可控震源基板中含有大量高频谐波, 在耦合模型中引入非线性恢复力, 并通过用多尺度法对系统进行了非线性振动分析. 对振动过程中的超谐共振现象为能量传输过程中谐波的产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并为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互相关参考信号的选取提出了改进方案, 通过野外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36.
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从宏观用地总量需求和微观土地供给相平衡的角度, 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情景模拟和宏观驱动因素反映上的优势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 发展了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动力学LUSD (Land Use Scenarios Dynamics model)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北方13省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 由于LUSD模型充分利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考虑了土地利用系统宏观驱动因素复杂性和微观格局演化复杂性的特征, 因而提高了当前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的可靠性,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驱动行为, 评估脆弱生态区土地系统变化的潜在生态效应提供帮助. 同时, LUSD模型的情景模拟结果也表明, 农牧交错带地区是中国北方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 而耕地和城镇用地则是该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两种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937.
基于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研究海潮和固体潮模型的适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国际地球动力学合作观测网络中20个台站22个高精度重力潮汐观测系列综合研究了目前使用的海潮和固体潮模型的适定性. 对原始观测数据实施仔细的预处理, 利用国际标准算法计算了潮汐重力参数. 基于负荷理论和不同全球海潮模型获得了8个主波的重力负荷矢量, 用二维平面插值技术获得了14个小波的负荷改正值. 顾及不同潮波振幅特征, 提出了计算台站平均观测残差和剩余残差矢量的“非等权均值法”, 分析了海潮负荷改正的有效性和振幅因子与理论模型间的差异, 同时还讨论了仪器标定问题. 获得了经海潮负荷改正后全球各台站平均潮汐重力参数, 结果说明观测与理论模型间的差异小于0.3%, 最大仪器标定误差不超过0.5%. 另外文章还用地表重力实测数据证实了Mathews理论中相对于周日O1波而言, K1波相位滞后略呈正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38.
坡地土壤降雨入渗性能的径流-入流-产流测量方法与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坡地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对于水文过程、作物水分利用、灌溉管理、土壤侵蚀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要. 提出了测量坡地降雨条件下土壤入渗能力的径流/入渗方法.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 根据径流在坡面上的推进过程和有积水情况下积水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推导得到了计算土壤入渗率(入渗能力)的数学模型. 采用两种工况: 雨强为20 mm/h、坡度0°和雨强60 mm/h、坡度20°, 径流/入渗坡面长度比均为1:1测量土壤入渗性能. 还用双环入渗仪测量了入渗性能用于比照. 用含水量10%的粘黄土进行室内试验, 获取了相关的数据, 并据此计算得到了两种工况的降雨入渗率曲线. 结果表明, 这种新方法可以很好地表征土壤入渗性能的概念, 并能获得很高的初始入渗能力. 分析了这种测量方法和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采用降雨量、入渗量对比方法, 计算了上述两种工况的测量误差各为1.82%/1.39%和4.49%/3.529%(试验/模型), 说明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 由于初始阶段供水能力的限制和土壤团聚体崩解的影响, 双环入渗仪测量得到的瞬态和稳定入渗能力均远小于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 本方法可以克服以往降雨器和双环入渗仪方法的不足, 可以用于测量坡地降雨/径流/土壤侵蚀等因素影响下的整个降雨入渗过程曲线. 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39.
我国地震海浪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我国地震海浪的25次记录,在做初步分析后认为我国的地震海浪多由近海海洋地震引起,其多发地区为渤海沿岸与东南沿海一带.随着对沿海地区开发的深入,这类记载逐渐增多,受灾程度加大.另外分析了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国家对海洋的开发政策、沿海开发下城市近海地理位置、沿海港口及海洋贸易的规模与地震海浪受灾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0.
我们业已研发了计算各向异性、非均质介质中P- SV转换波(C-波)的转换点和旅行时的新理论。据此 可以利用诸如相似性分析、迪克斯模型建模、克契 霍夫求和等常规方法来完成各向异性的处理和各向 异性处理,并使各向异性的处理成为可能。这里将 我们的新发展分作两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为理 论,第二部分为对速度分析和参数计算的应用。第 一部分理论包括转换点的计算和动校正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