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Nannorrhops ritchiana ( Mazari Palm) is a distinctive flora growing in the Saharo-Sindian region. It is well distributed on the ultramafic soil, derived from the Bela Ophiolite in the Khuzdar District, Balochistan, Pakistan.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Ca, Mg, Fe and Ni in soil and plant ash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constituents of plant ash have been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soil chemistry, pH, climate, mobility, average abundance in plant ash and exclusion mechanism of the flora. Relationship among Ca, Mg, Fe and Ni has been established using scattergrams to evaluate the biogeochemistry of the plant. High contents of Mg and high coefficient of biological absorption allow it to be classed as Mg-flora. Both Ca and Fe appeared to be antagonistic to Mg. The metal assemblage of N. ritchiana nicely reflected the nature of the bed rock as being serpentinized ultramafic, and its corresponding soils. Good exclusion mechanism of N. ritchiana did not allow it to absorb high Ni from the soil.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i in N. ritchiana from the Baran Lak area can be used to localize Ni-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Statistical analyses, such as minimum, maximum, mean, mode, median,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were also made to improve raw geochemical data and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12.
巴基斯坦卡拉奇─海得拉巴区域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巴基斯坦的地震构造,潜在震源和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确定性和概率性两种方法计算了各发震断层50年内最大可能的地震在卡拉奇和海得拉巴两城市将引起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以及50年内超越概率为14%的等加速度区划图。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22-26日,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WCRP/CliC)、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和甘肃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成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4.
帕米尔之鹰     
1986年4月,我们一行40余人离开云白天蓝的西安,奔赴新疆,完成中国——巴基斯坦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测任务。测量任务从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边界交点起,向东延伸至乔戈里峰东南侧的因地拉科里山口,位于这一地区内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线上,经两国共同确认的所有界桩点地理坐标和高程测量,以及我方境内1:1万、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解译与构造关系对比分析,表明热红外解译图像与构造分布具有一致性。震源区地表温度时间序列显示:震前大约3个月内震源区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  相似文献   
16.
电离层foF2变化对地震反应非常敏感,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扰动变化结果似乎非常有望用于地震短期预测。格林威治时间2011年1月18日20:23分,一次7.2级的大地震发生在巴基斯坦的达尔巴丁(28.73oN, 63.92oE)。本文研究中,我们必须利用架设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33.78oN, 73.06oE)、玛尔坦(32.26oN,71.51oE)和卡拉奇(24.89oN,67.02oE)三个垂直探测台站获得的白天(08:00 a.m. - 05:00 p.m.)小时值数据找出地震前的foF2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达尔巴丁地震前几天,foF2出现了显著变化;并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观测到的频率与幅度异常变化大于较远的位于孕震区边缘的台站。尽管地震异常特征显著,但增加其它电离层参数可以提高foF2异常的高置信度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使用Bungum和Huseby方法对地方地震台网的监控能力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用震源位置的标准计算机码重新定位地震事件。由频率震级分布导出50%,90%和100%的累积监控能力阀值,对这些阀值23年内记录资料的监控能力水平作了估测。分析表明,在台网内发生的地震事件的台网100%监控能力水平为ML=1.7,从台网内固定实时震源对台网震源解精度作了分析。地震事件在台网内发生时,震中误差低于4km。最后讨论了地方地震台网连续运行期间影响监控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2002年9月起,在阿格拉布设了由三分量感应式磁力仪(f=0.01~30Hz)组成的观测系统,监测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磁场辐射信息。大量的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三分量(Bx,By,Bz依次代表的方向是北南、东西和垂直向)的振幅都比较低,在0.01-0.3nT之间。偶尔也会发现By和Bz分量增强到0.3~2nT的现象(Bx分量最小)。这种增强大多对应地震的发生,By和Bz分量信号的增强分别对应阿格拉的东北(或南北)和西北方向的地震。不久前,就发现了Bz分量的增强与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阿格拉西北900km的穆扎法拉巴德(巴基斯坦)大地震(M=7.7)之间存在这种对应关系。经研究2005年10月整月期间发生的太阳耀斑和磁暴,发现幅度增强与这些事件负相关。这就得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结果:这种幅度的增强是地震前兆现象,该前兆现象首先出现在震前约10天的9月27~30日,其次出现在震前的前3天,即2005年10月5日。通过对2005年9月17~10月29日之间的数据进行前后15天的平均(m)和标准偏差(m±2a)统计分析,可以证实这种信号是地震前兆信号。前兆信号强度上的增强,还可以从数据的小波分析结果中观察到。从数据的时频谱和功率谱分析显示信号增强发生在2Hz和7~8Hz,并且极化分析显示这是从下面传播而来的信号。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永革  沈正康  尚丹 《中国地震》2006,22(3):277-286
本文研究分析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以下因素:(1)断层泥区域的孔隙流体压力和介质弹性常数与周围介质中的不同;(2)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3)将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余震破裂机制。该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计算结果与余震的分布比较吻合。结果表明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36.0秒(当地时间10月8日上午8时50分),在巴基斯坦(34.4°N,73.6°E)发生7.8级地震。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并波及邻近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和阿富汗。震中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95 km,距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斯利那加125 km,震源位于地下10 km处。除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以外,印度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哈里亚纳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首都新德里等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说,这场强烈地震是对巴基斯坦全体人民的考验。巴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