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464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上海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上海1 km CO2排放网格,分析市域(UB1)、市辖区(UB2)、建成区(UB3)和城区(UB4)4个城市范围的CO2排放特征。上海市域CO2排放空间格局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排放水平向外递减,形成了3个梯度。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部分地区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和能源活动对周边区域的排放有显著影响。UB4是上海城市的最佳表征,2007年UB4内CO2排放达到1.89亿t,人均排放12.04 t;UB4排放占UB1排放的75.40%,UB1人均排放比UB4人均排放高12%。上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在空间上的高度重合,导致高排放源集聚于UB4内,形成UB4的高排放特征。个别网格的排放量已经占到区域或者城市总排放量的10%~20%;前10高和前100高排放网格,其累积排放总量分别占据了3个城市范围(UB1、UB3和UB4)总排放量的6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42.
A new present weather identifier(PWI) based on occlusion and scattering techniques is presented in the study. The present weather parameters are detectable by the meteorological optical range(MOR) approximately up to 50 km and by droplet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0.125 mm to 22 mm with velocities up to 16 m s-1. The MOR error is less than 8% for the MOR within 10 km and less than 15% for farther distances. Moreover, the size errors derived from various positions of the light sheet by the particles were checked within ± 0.1 mm ± 5%.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MOR, in a sudden shower event, is surprising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sentry visibility sensors(SV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up to 98%. For the rain amounts derived from the size and velocity of the droplets, the daily sums by the PWI agree within 10% of those by the Total Rain Weighing Sensor(TRwS205) and the rain gauge. Combined with other sensor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wind, the PWI can serve as a present weather sensor to distinguish several weather types such as fog, haze, mist, rain, hail, and drizzle.  相似文献   
43.
黎金水 《广西气象》2005,26(4):62-62
自2005年6月13~22日受高空低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广西出现持续大范围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致使西江、桂江、浔江河水急剧上涨。6月18日09时西江梧州水位到达警戒水位(17.30m),20日02时开始,洪水以每小时超过20cm速度急速上涨。6月21日20时,梧州市拉响了河东防洪堤洪水漫顶进水的第一声预警警报,6h内高程27m以下的人员和物资必须撤离到28m以上。22日05时,响起了河东进水的紧急警报,低水位的人员必须马上撤离,22日06时50分,洪水漫过梧州市河东防洪堤顶,07时水位高达25.43m,超警戒水位8.13m,并仍以每小时1lcm速度E涨。  相似文献   
44.
重庆市山体滑坡等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不同地质结构下重庆市山体滑坡与降水的关系,得出不同地质结构和降水条件下的山体滑坡等级预报指标,结合降水预报和实况降水的基础上制作重庆市山体滑坡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45.
高低空急流在云南大范围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共同特征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何华  孙绩华 《高原气象》2004,23(5):629-634
通过对1980—1991年出现的46次云南全省性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型,找出云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暴雨出现次数最多的11次冷锋切变型全省性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了在冷锋切变环流形势下云南大范围暴雨发生前后对流层高低空急流或强风速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范围暴雨发生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并提取造成云南暴雨的强信号,以期对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运用格林函数方法,给出了弱二次切变流轴对称涡旋演变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当环境流中弱二次切变强度增加(减少)时,扰动动能的最大值增加(减小),扰动动能的变化加速(减速);而扰动涡旋的范围对扰动动能的大小与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利用多时间尺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TBB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动力诊断、理论探讨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华南暴雨发生时副热带高压的短期变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华南暴雨发生前副热带高压有一西伸一东撤的过程,而华南暴雨发生在副高东撤到接近最东时。利用L9R15谱模式模拟了孟加拉湾异常热源对副热带高压西仲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异常热源可能是副热带高压西伸的可能机制。而正的涡度的局地变化可能是副高东撤的因素。  相似文献   
48.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从未发生过7级地震、自1657年汶川6.5级地震后,最近300多年来一直处于大震平静状态的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上,具有震源浅、烈度高、影响范围广、破坏极为严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重庆黔江小南海崩塌滑坡发生于1856年,属于历史地震诱发滑坡。由于无法获取震前的遥感影像及DEM数据,只能依据相邻地区地貌类比、数值模拟等推测滑坡发生前的原始地貌形态。文中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无人机航拍、水域密集人工测深等方法获取了小南海崩塌滑坡体及相邻地区的高精度DOM影像(数字正射影像图)和DEM数据。选取相邻地区未发生崩塌滑坡的2类地貌形态作为参考,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高程曲面拟合,对崩塌滑坡的原始形态进行恢复;采用Geostudio软件判断在地震动作用下2类山体原始形态的边坡稳定性,推测崩塌滑坡前山体的原始形态为高耸陡立、坡度为70°~80°的陡坡;并收集整理小南海堰塞坝2条测线、11个钻孔的钻井资料,通过钻井资料显示的谷底地形对恢复的河谷原始地形的可信度进行验证。最后,对拟合恢复的小南海山体原始DEM数据与滑坡后当前DEM数据进行填挖方计算,以估算崩塌滑坡体的体积,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探讨,最终认为挖方计算的结果较为可信,滑坡体的体积为4. 3×107m3。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空间延伸范围、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特征,通过对研究区22条多道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地层-构造解释,结合钻井岩石地层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构造解析分析法、筛选法以及回剥法对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筛除了新生代构造沉降量后的新生代地层底界面(反射地震Tg界面)的空间起伏形态特征和前新生代地层变形特征发现,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呈NEE向展布,其核部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南部的陆洋过渡带下陆坡位置,即06号测线所在位置及其附近,琼东南盆地为造山带的NWW翼。此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地区前新生代晚期大地构造格局重建、南海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构造事实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