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宇宙信息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10,(10):16-19
双星系统也许不适宜生命形成 根据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紧密的双星系统也许并不是生命形成的最佳场所。“斯皮策”在三个密近绕转的双星系统周围发现了惊人的大量尘埃,天文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行星间剧烈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23.
The massive star forming region S 233 IR is observed in the molecular lines CO J = 2-1, 3-2, NH3 (1,1), (2,2) and the 870#m dust continuum. Four submillimeter continuum sources, labelled SMM 1-4, are revealed in the 870μm dust emission. The main core, SMM1, i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deeply embedded near infrared cluster in the northeast; while the weaker source SMM2 coincides with a more evolved cluster in the southwest. The best fit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 of SMM1 gives an emissivity of β = 1.6, and temperatures of 32 K and 92 K for the cold- and hot-dust components. An SMM1 core mass of 246 M⊙ and a total mass of 445 M⊙ are estimated from the 870μm dust continuum emission.SMM1 is found to have a temperature gradient decreasing from inside out, indicative of the presence of interior heating sources. The total outflow gas mass as traced by the CO J = 3-2 emission is estimated to be 35 M⊙. Low velocity outflows are also found in the NH3 (1,1) emission. The non-thermal dominant NH3 line width as well as the substantial core mass suggest that the SMM1 core is a “turbulent,massive dense core”,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group or a cluster of stars. The much higher star formation efficiency found in the southwest cluster supports the suggestion that this cluster is more evolved than the northeast one. Large near infrared photometric variations found in the source PCS-IR93, a previously found highly polarized nebulosity, indicate an underlying star showing the FU Orionis type of behavior.  相似文献   
24.
25.
26.
IRAS在12,25,60和100μm的巡天,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各类星系红外辐射特性的可能。为了研究具有尘带的E和SO星系的红外辐射特性,我们利用了E.Sadler给出的完备的E和SO星系表。在该星系表中共列出248个夭体,其中38个被证记为IRAS点源,且又有确切的60和100μm的流量值。在这38个天体中有6个被列在K.Ebneter和B.Balik最新发表的具有全带的椭圆星系表中。我们以这6个星系作为具有尘带的E和SO星系的样本,其它32个没有尘带的E和SO星系即作为对照样本。为了讨论具有尘带的椭圆星系的红外辐射特性,我们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对这两个样本的LIR和FIR/FB的分布作了讨论,结果是在对于置信度α=0.05的水平上,我们不能拒绝另一假设:这两个样本的LIR和FIR/FB的分布是相同的。对于同时具有25,60和100μm确切流量的E和SO星系我们讨论了它们的双色图,结果发现,不具尘带的E和SO星系都处于Rowan-Robinson.et al所指出的正常星系区,而一些具有尘和带的ESO星系,则远离这一区域,它们是LINER和SEYFERT星系。  相似文献   
27.
唐雨平 《天文学进展》2008,26(2):139-154
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椭圆星系中尘埃起源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尘埃大小的分布及其组成、椭圆星系恒星质量损失速率、尘埃的两种加热机制(恒星辐射加热和电子-尘埃碰撞加热),以及由此导致的尘埃温度分布;尘埃的总质量估算;由热离子导致的尘埃破坏速率,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椭圆星系热气体分布,等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作者认为热气体分布对于椭圆星系中尘埃存在和破坏的影响不可忽视,椭圆星系中星系内部恒星质量损失产生尘埃的起源可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8.
陈培生  高衡 《天文学报》1994,35(4):443-447
本文根据红外天文卫星的宽波段测光及低分辨率光谱资料,给出了两颗新的可能具有硅酸尘埃特征的碳星及4颗可能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29.
30.
星际尘埃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星际尘埃的广泛存在和其在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星系以及整个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星际尘埃的研究成为当今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前沿课题。该文从尘埃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观测证据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星际消光(包括吸收和散射)、星际红外辐射、星际偏振等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星际元素减损,以及行星际尘埃和陨石中的前太阳尘埃等问题。从相应的观测证据中,可以得到关于星际尘埃的丰度、化学组成、尺寸和形状的信息。该文还对当前比较流行的三种尘埃模型(硅酸盐-石墨-PAHs模型、硅酸盐核-碳有机耐熔质壳层模型和多孔尘埃模型)进行了讨论与比较,对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问题也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