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6篇 |
免费 | 632篇 |
国内免费 | 4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17篇 |
大气科学 | 910篇 |
地球物理 | 838篇 |
地质学 | 763篇 |
海洋学 | 301篇 |
天文学 | 59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2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161篇 |
2021年 | 208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221篇 |
2013年 | 212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26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240篇 |
2008年 | 234篇 |
2007年 | 262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63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彩色印刷复制中色差公式加权系数的计算和可接受阈值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在有光泽的铜版纸上的9个颜色中心、共216种颜色色样进行了视觉评价和客观测量,得出了每种颜色中心的色差的可接受阈值;然后,应用视觉评价标准确定了可用于CIE94、CMC和CIE2000中的最佳l∶c加权系数,并将ΔE94(l∶c)、ΔEcmc(l∶c)、DE2000(l∶c)与ΔEab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3.
34.
35.
高分二号卫星影像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高分二号影像数据的发布打破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是图像在传输和保存过程中会有噪声干扰,如果感兴趣区域受到污染,则会导致该区域内的影像信息不能被充分利用。为了解决高分二号遥感影像去噪这一难题,本文采用自适应模糊阈值法去噪方式,该方法根据各个尺度下噪声方差建立的自适应模糊阈值函数非线性处理后,重新构造作为新的小波系数,经小波逆变换后得到去噪图像。通过与均值滤波器滤波、高斯平滑滤波、中值滤波器滤波、小波全局阈值去噪和Birge-Massart策略阈值法去噪比较,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阈值去噪法充分结合软硬阈值处理方式的优点,既保留图像细节又使图像更加平滑,图像整体信息完好,去噪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6.
给出了分数布朗运动的连续和离散小波分析,讨论了有关的性质,并将结果用于分维估值、分数布朗运动小波变换系数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37.
在变形监测领域中,对沉降数据的准确预测能够提前获悉检测对象的变形趋势,避免事故发生.原始监测数据普遍含有异常值,从而会对预测模型精度造成一定影响,降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为基础,采用小波去噪的方式针对剔除和插补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分别建立去噪前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利... 相似文献
38.
黄振贵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7):221-224
变形监测数据中噪声等随机扰动的存在导致传统GM(1,1)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要求.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灰色理论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首先,根据最小熵准则自适应确定最优小波分解尺度;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噪声抑制,消除扰动误差;最后,对噪声抑制后的变形监测数据进行灰度建模,利用GM(... 相似文献
39.
赵紫薇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9):57-60
利用Landsat数据,结合NDWI与MNDWI提取水体信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体指数NMWI,并结合OSTU算法自适应地确定最佳分割阈值,完成了对海洋、河流、湖泊和水库4种主要的典型水体信息的自动提取,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同ENSO现象相关联的日长亚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日长亚季节近50天和近120天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事件发生之前,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加强,进入ENSO时期,逐渐减弱,成为ENSO产生的先兆之一,同时,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显著增强80年代,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明显发生了两次周期分岔分岔的一种趋势经历了一个周期延长的过程,收敛于ENSO时期增强的近120天周期变化,该过程不仅与ENSO现象相关联而且可能受到近10年波动的调制作用.同时证实了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激发机制主要是同频段的大气环流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