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山东省文化景观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按农业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山东省可以划分为胶东海洋渔作文化区、鲁南旱作—水作—渔作文化区、鲁中旱作文化区和鲁西旱作—牧业文化区;按民俗、宗教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山东省可以划分为半岛民俗宗教文化区、孔孟之乡民俗宗教文化区、运河沿岸民俗宗教文化区、泰山民俗宗教文化区和淄潍民俗宗教文化区。详细探讨每个文化区的共性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2.
泉州市宗教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素红 《福建地理》2002,17(2):48-50
泉州市宗教种类繁多,被史学界喻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本文分析其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3.
宗教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最薄弱的分支学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地理学开始发展,但教学和科研都不尽如人意。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宗教地理学加快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宗教地理学发展大势,提出了宗教地理学今后教学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4.
李燕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2001,21(3):237-241
澳门文化是中西文化逆向交流和多元融合的产物。特殊的历史渊源决定了澳门文化的多元特色;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语言、宗教、建筑、习俗等方面,更体现于澳门的特殊族群-土生葡人;港、澳文化都是多元混合型文化,但其性质和成因是不同的;澳门文化不是香港文化的附庸,对澳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5.
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宗教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讨论了宗教与旅游的关系,随后分析了宗教旅游的特点,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详细解剖了南华寺的宗教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6.
孔翔  卓方勇 《地理科学》2017,37(1):110-117
以对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居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为基础,综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文化景观在地方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居民或游客,都对呈坎古村的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而罗东舒祠和水口园林等文化景观则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与景观接触的方式不同,居民比游客更重视景观的真实性,相对排斥重建和新建的景观,也较少受到导游词的影响;而游客则对景观的真实性不敏感,文化景观和导游解说都可能影响游客的地方记忆。因此,为更好引导对古村落的集体记忆的建构,不仅要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景观,更要在景观重建或新建过程中尊重居民的建议,争取在居民的传统意识和游客的旅游想象中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117.
宗教景观空间分布研究对于拓展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事业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GIS技术对五种宗教文化景观的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制作出密度图;根据宗教景观样本点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取值建立宗教景观密度与交通密度、人口密度和高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解释影响宗教传播的因子,为宗教文化景观的选址及宗教文化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到影响,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橡胶文化景观上。通过研究文化景观演变与民族关系的关联,可以丰富人地关系理论的内涵,引入民族因素和文化因素来思考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扩展当今全球化变革影响下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在实践上为做好民族工作和构建新型和谐民族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9.
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吴文化区域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其孕育、成长、成熟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受吴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整合演变模式。本文试从文化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吴文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得出:(1)吴文化是水的文化;(2)吴文化区域系统是开放的巨系统;(3)吴文化系统在其整合过程中,形成斑斓的吴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0.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探讨了哈尼文化区及其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和功能。结果表明:共同的民族语言,生活地域,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了具有哈尼族特色的哈尼文化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区文化景观的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和梯田3个系统组成,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沿等高线分布的格局,具有保持水土,获得清洁水源,提高农产品,维持系统稳定等功能,是人地和谐共处的持续景观和持续农业的活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