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8篇 |
免费 | 657篇 |
国内免费 | 2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37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1022篇 |
地质学 | 1141篇 |
海洋学 | 115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73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85篇 |
2015年 | 118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227篇 |
2011年 | 188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62年 | 4篇 |
1961年 | 4篇 |
1959年 | 6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172.
174.
175.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测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该区的热历史,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到东营组沉积期(距今43~25Ma)盆地热流为66~82mWm2,现今热流值为47~7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距今43~25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176.
频率域电磁测深法在固体矿产勘查中应用比较广泛,是铀矿勘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之一,虽然该方法不能用于直接找矿,但可以通过探测地层结构、构造以及砂体的埋深、规模等进行间接找矿。笔者针对二连盆地伊和高勒地区砂岩型铀矿的地电模型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和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两种方法在不同深度的砂泥互层模型中电磁正演响应特征及反演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识别浅部相对高阻特征的整套砂泥互层结构效果较好,但都无法区分出其中较薄的砂岩层和泥岩层,而探测深部的砂泥互层结构两种方法都比较困难,同时宽频大地电磁观测频点更低,可探测较深的基底起伏形态。通过对二连盆地伊和高勒地区实施的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反演解译,获得了浅部砂体分布特征及深部的基底起伏形态,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因此,在该地区的砂岩型铀矿探测中,使用宽频大地电磁法要优于音频大地电磁法。 相似文献
177.
178.
为研究日喀则市活动断裂深浅部构造关系及深部孕震机制,跨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日喀则段部署了48个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剖面长度为108 km。在二维反演的基础上对壳幔200 km深度范围内的电性结构进行了探测研究。剖面自南向北依次经过喜马拉雅地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拉萨—冈底斯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地壳表现为高阻特性,其北侧的仲巴—郎杰学陆缘移置混杂地体发育了深达上地幔盖层的巨厚的北倾低阻体;雅鲁藏布江主缝合带表现为喇叭状低阻通道,宽约10 km,存在深浅部两处低阻体,浅部南倾深部北倾,低阻通道南部发育近似直立或南倾的高阻日喀则蛇绿岩,北部发育近直立的高阻冈底斯花岗岩体,整体表现为两个高阻异常体中间夹一个连通壳幔的带状低阻通道;拉萨—冈底斯地块以高阻为主,中下地壳普遍发育低阻体。缝合带附近因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壳幔局部增厚或减薄,表现为电性的梯度变化,表现为低阻特性的部分则是壳幔物质的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79.
扼要报导了国际大地测量学术界的一次重要会议-IAG2001年科学大会。根据会议的学术报告,对坐标系统的统一与协调,全球重力场研究,导航卫星的应用,地壳形变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