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63篇 |
免费 | 6974篇 |
国内免费 | 8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40篇 |
大气科学 | 9882篇 |
地球物理 | 6686篇 |
地质学 | 20314篇 |
海洋学 | 5391篇 |
天文学 | 334篇 |
综合类 | 3672篇 |
自然地理 | 53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1篇 |
2023年 | 1860篇 |
2022年 | 2372篇 |
2021年 | 2481篇 |
2020年 | 1889篇 |
2019年 | 2389篇 |
2018年 | 1647篇 |
2017年 | 1710篇 |
2016年 | 1767篇 |
2015年 | 1933篇 |
2014年 | 2973篇 |
2013年 | 2502篇 |
2012年 | 2789篇 |
2011年 | 2800篇 |
2010年 | 2639篇 |
2009年 | 2640篇 |
2008年 | 2848篇 |
2007年 | 2376篇 |
2006年 | 2158篇 |
2005年 | 1992篇 |
2004年 | 1746篇 |
2003年 | 1742篇 |
2002年 | 1367篇 |
2001年 | 1311篇 |
2000年 | 1091篇 |
1999年 | 1026篇 |
1998年 | 1049篇 |
1997年 | 1010篇 |
1996年 | 904篇 |
1995年 | 817篇 |
1994年 | 722篇 |
1993年 | 584篇 |
1992年 | 601篇 |
1991年 | 443篇 |
1990年 | 371篇 |
1989年 | 330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8篇 |
1974年 | 9篇 |
1957年 | 6篇 |
1955年 | 5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抗震设防决策中的模糊信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震设防决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对整个分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模糊信息 ,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模糊信息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与抗震设防决策的方法 ,介绍了用模糊集模拟模糊信息的原理 ,以及进一步处理模糊信息的区间分析顶点法。作为一例 ,这些方法结合基于泊松分布的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模型 ,应用于南京市区未来 5 0年的地震危险性与抗震设防效益分析 ,提供模糊的结论供设防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热带和中纬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的诊断分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1995~1997年东北地区23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1950~1996年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1980~1994年全球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太平洋各区域的海温异常与低温冷害之间的可能联系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4.28%)基本表示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场,存在着3~4年、6~8年和准16年的主周期,其中6~8年的主分量信号最强。在年代际尺度上,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由气温偏冷向偏暖的突变。热带西太平洋暖池(140°E~180°,10°S~10°N)是影响东北夏季气温的关键海域,那里前期冬季海表温度变化是预测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强信号。另一个关键海域是中纬西太平洋(130°E~180°,10~30°N),前期春季的海温变化也与东北夏季低温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将2012年11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与长期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贺州市本地气象站资料分析发现,2012年11月贺州市长时间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主要因素是,月内贺州市上空500hPa以偏西气流为主,多波动及副高偏西偏强,有利降水发生;850hPa上贺州市西南气流异常偏大,有利气流辐合上升及水汽输送;地面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活动配合稳定的高低空有利配置及丰富的水汽条件,造成了这次贺州市罕见的秋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94.
利用1954-2010年地面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月环流特征量、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常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夏6月气温、降水的气候特点,通过初夏6月气温、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相关分析,建立起与中高纬度环流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初夏气候异常与中高纬度环流异常有关,影响初夏气候异常的中高纬度环流因子主要有亚洲纬向环流指数,阿留申低压指数,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鄂霍次克海的阻塞高压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气及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背景,考虑外强迫因子海温的间接作用,掌握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变化,是准确预测黑龙江省初夏气候的关键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995.
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国开辟区表层沉积物和短柱状沉积物的系统观察和分析,首次根据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两方面的证据,发现中国开辟区沉积物中热水活动及其产物的存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沉积物样品中普遍含有重晶石,部分样品中含量高达10%以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重晶石均为完整自形晶,并与同为自形的石英及钠长石共生。根据本区重晶石的地质背景及结晶形态,可以认为它的形成环境与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盆地(Guaymas)相似,属热水成因,伴生的石英和钠长石亦为常见的热水矿物,。这一共生组合的形成温度不低于70℃。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柱状沉积物剖面上,Ba的垂向分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平稳型,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无明显变化。另一种为跃升型,并伴有其他活泼组分的同步变化,跃升型可视为热水活动在沉积历史上的记录,迄今为止,热水矿物组合主要见于东区的表层沉积物,而在西区,Ba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主要见于10cm以下层位,根据沉积速率推算,在中国开辟区西区的热水化活动记录比东区至少早0.1Ma。 相似文献
996.
对南海西北部海域4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复杂,从粗粒级的砾石到细粒级的黏土皆有发育,共分为14种类型。其核心粒级为4 φ~9 φ,占71%,平均粒径范围为0.99 φ~7.44 φ;分选系数为0.54~3.72;偏态范围为-0.32~0.78;峰态范围为0.62~3.92。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基本上分为粗、细2大类:粗颗粒沉积物由-2 φ~5 φ粒级组成,细颗粒沉积物由6 φ~11 φ组成。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5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到89.38%。因子1、因子2和因子3是主导因子:因子1主要由9 φ~11φ的正载荷和3 φ~4 φ的负载荷组成;因子2主要由6 φ~8 φ的正载荷组成;因子3主要由-2 φ~0 φ的正载荷组成。研究区粗粒沉积物一般在水动力较强的陆架区沉积,其分选较好,物质来源多样;细粒沉积物主要位于水动力弱的海湾、离岸较远的陆架以及陆坡和海盆区,其分选差,物质来源单一。 相似文献
997.
常规波束形成技术以其稳健性好、计算量低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空间分辨率受阵元个数限制,不能突破瑞利限。因此,常规波束形成技术应用于高精度浅水多波束测深仪时,存在空间分辨率不足和旁瓣干扰等问题。对比研究了最小方差无失真(MVDR)及多重信号分类(MUSIC)波束形成在浅水多波束测深仪中的应用,给出了浅水多波束测深仪的常规波束形成、MVDR和MUSIC处理方法,并结合能量法和相位法两种底检测测深算法,处理了iBeam8120浅水多波束测深仪外场数据,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998.
Due to its unique geological location, the Bering Sea is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exchange and ecosystem connectivity of the Pacific Ocean–Arctic Ocean and subarctic–Arctic region. Based on a number of summer surveys(July to September, 2010, 2012 and 2014),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re exhibi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Bering Sea(53°59′–64°36′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cold-water species and immigrant eurythermic species, and the communities assumed a dispersed and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Polychaetes(Scoloplos armiger), crustaceans(Ceradocus capensis) and sea urchins(Echinarachnius parma)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shallow shelves; the sea star(Ctenodiscus crispatus) and the brittle star(Ophiura sarsii)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whereas small polychaetes(Prionospio malmgreni) dominated the basin area. Sediment type, water depth, and current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seas, the shallow areas of the Bering Sea showed an extremely high-standing biomass. In particular, the northern shelf area(north of St. Lawrence Islands and west of 170°W),which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Anadyr Water, is an undersea oasis. In contrast, a deficiency in the downward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has resulted in a desert-like seabed in the basin area.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to previous studies, we found that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Bering Sea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n increase in biomass.In addition, populations of amphipods and bivalves in the northern shelve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ave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other species. These chang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seasonal ice melting,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global warming, indicating that large-scale ecosystem changes have been occurring in the Bering Sea. 相似文献
999.
文章采用2005—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海水养殖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系统分析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投入和产出水平较合理,但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仍有不足;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人员数量和中间物质消耗对海水养殖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投入的鱼苗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运用DEA和SFA方法测度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和差异性,在排序上存在显著一致性;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海水养殖结构、机动渔船比例、海水养殖产值水平和海水养殖规模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海产品加工水平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研究海水养殖技术效率对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基于海水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图、云图、T213数值预报、MICAPS的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05年8月15日发生在遂宁机场上空的一次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在大陆形成的低气压是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这次过程有发生雷暴天气的典型物理量场配置: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能、充沛的水汽、较强烈的上升运动;盆地局地对流的产生与台风的移动路径、深入大陆的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