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6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1篇 |
大气科学 | 42篇 |
地球物理 | 328篇 |
地质学 | 340篇 |
海洋学 | 223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0篇 |
自然地理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6篇 |
1977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通过对不同温度和围压条件下济南辉长岩的蠕变破坏实验结果和声发射特征分析,本文提出以岩石蠕变破坏应变做为岩石蠕变破坏判据。建立了岩石蠕变破坏应变的经验关系式。依据实验结果得到相应的济南辉长岩蠕变破坏应变参数,进一步探讨了预报岩石蠕变破坏和地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深部矿井开采极易诱发矿柱型岩爆,矿柱型岩爆严重威胁着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为探究矿柱型岩爆破坏机制和前兆信息,选用自贡红砂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采用主动超声和被动声发射对破裂过程进行监测,联合主动超声与被动声发射监测数据对波速进行层析成像反演,分析试样破裂过程中波速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试样在加载过程中速度模型呈现高度非均质性,在加载过程中会出现低速区,且声发射事件集中出现在低速区内部;P波速度离散度可反映全局波速变化特征,在峰值附近变化剧烈,随荷载增加P波速度离散度持续增大;声发射事件在峰前、峰后定位结果相差较大,峰前阶段声发射事件随机分布,峰后阶段声发射事件定位结果集中。此外,研究发现选用均质速度模型进行声发射事件定位会增大定位误差,试样最终失稳前b值的降低表明试样大尺度裂纹活动加剧,导致岩石非均质性增大,也间接证明了采用非均质速度模型进行声发射震源定位的必要性。该研究结果可用于现场矿柱稳定性监测,定期反演获得矿柱波速变化为矿柱型岩爆提供先兆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103.
以贺兰山岩画、云冈石窟等中常见的硅质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温变速率冻融后岩样进行称重、超声波测试和单轴压缩试验,探究了冻融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随冻融温变速率的变化规律;根据冻融后岩石受载过程中的声发射和微震特征,揭示了温变速率对冻融后岩石内部不同尺度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随着温变速率增加,岩样冻融后的微裂纹增多,颗粒间联结强度减弱,峰值强度、弹性模量降低,破坏应变及损伤参量De、Dv增大;(2)冻融岩石受载过程中,微裂纹具有“初始压密―扩展孕育―急速扩展”的演化特征,宏观裂纹演化过程可分为“匀速扩展-急速扩展”两个阶段,其中宏观裂纹的急速扩展阶段还呈现出“孕育-扩展-再孕育-再扩展”的波浪式发展特点;温变速率越大,冻融后岩石受载过程中的微裂纹、宏观裂纹扩展越快,且更易于进入急速扩展阶段;当温变速率增大到一定数值后,微裂纹、宏观裂纹从加载开始即以较高速率扩展,直至岩样破坏;(3)微裂纹孕育阶段和加载全过程的声发射振铃相对增长速率,以及宏观裂纹匀速扩展阶段的相对时长、微震振铃相对增长速率均与损伤参量De、Dv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能够反映冻融循环对岩石的初始损伤作用;(4)冻胀力随温变速率增加而增大,导致不同温变速率冻融后岩样的初始损伤不同,这是引起冻融后岩石受载过程中裂纹扩展、声震特性出现显著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5.
小波分析在声发射资料处理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声发射数据分析的一些难点,把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小波技术引入声发射资料处理中,分析证明结果可靠。它在本中的应用有:(1)提取有效信息。小波强大分解(细化0能力可用来从高口音中找出有效记录,分解合成时可以去掉不理想的通道,使声发射数据更加“规则化”,有望实现到时自动判读。(2)对相互叠加的事件进行有效分离。结合全波记录,可使事件尽可能少丢失,提高声发射数量统计及b值计算等的精度。(3)使成份复杂的声发射波形数据分离成具有单一特征的波,但分解后的波究竟属于P波还是S波,甚至面波,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106.
自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迅速增加。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核心问题,无疑成为研学旅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但如何开发地理研学旅行资源,尤其是如何有机结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研学要素成为困扰很多研学导师的难题。本文尝试使用“四层一体”分析方法,从自然地理要素、生计、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出发,探讨如何从地理学科视角挖掘和利用研学资源,发现各个地理研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强其逻辑性。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研究压头压入时声发射图像与岩石破碎过程的关系,采用6种脆性和塑性岩石进行了试验。试验得到的声信号频率和平均幅度的图像表明:较硬的脆性岩石的压入破碎过程可分为微裂纹和微孔隙闭合、弹性变形,以及破碎后等五个阶段;而对于较软的塑性岩石则难以划分破碎阶段。另外还发现岩石压入硬度与声发射的峰值平均幅度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能用来预测岩石可钻性。 相似文献
109.
为深入探索断层黏滑失稳的阶段特性以及声-电多源联合前兆特征,对含不同预制倾角断层的正长花岗岩开展了侧压分别为5、15、25 MPa的双向剪切摩擦试验,观察和分析了断层黏滑失稳过程的力学行为以及声发射、电荷感应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侧压和断层倾角改变了断层的黏滑特征,进而影响了感应电荷量和声发射事件震级。侧压越大,间黏滑和黏滑失稳阶段的电荷量占比以及电荷累积速度越大。相较于56o断层,45o断层黏滑失稳时基于振幅的统计指标b值更小,大尺度破裂占比更大。(2)声-电信号幅值的分形特征可以反映断层面黏滑错动释放能量的差异。声-电信号频域的阶段性响应特点可有效辨识实验室尺度下断层黏滑失稳的演化过程,可以将声-电信号主频幅值急剧提高作为断层黏滑失稳前兆特征之一。临近断层黏滑失稳时声发射和电荷感应参量(能量、分形维数、频谱幅值)均呈现明显的“突增”特性。(3)声-电信号能量突增与黏滑应力降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但并不完全同步。断层黏滑失稳时,声发射会先于电荷感应产生高幅值信号。仅采用单一声发射或电荷感应信号来预警有可能造成信息漏报、误报,需结合声发射和电荷感应信号特征以实现声-电二元...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的测量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声学参数,避免取样测量产生测量误差,研制出一种海底底质声学原位测量系统。为了检验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性能,在胶州湾海域进行了初步的测量实验分析。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研究,验证了原位测量系统的一些工作性能,同时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