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7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494篇
地质学   994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41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61.
962.
凌起  曾尊固 《热带地理》1998,18(1):53-58
闽乐南区域是中国主要蔗糖产区之一,1986年其甘蔗种植面积为7.33×10^4hm^2,蔗糖产量为51.2×10^4t,之后连年滑坡,1995年其甘蔗种植面积仅为3.15×10^4mh^2,蔗糖产量16.2×10^4t。调查分析了闽乐南区域甘蔗生产的历史及现状,认为其连年滑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粮食和甘蔗争地矛盾、甘蔗生产和收购政策变化、种蔗收入比其他现金作物低、农户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等。根据消  相似文献   
963.
从跨国广告业看全球化和全球城市——以中国广告业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柏兰芝  陈诗宁 《地理研究》2004,23(5):582-592
本文从广告业的视角出发 ,分析了伴随全球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的扩张而来的区域市场和空间结构的重塑。研究的主要发现为 :(1)在跨国公司的支配下 ,中国广告业在生产组织上逐渐向专业代理演化 ,在行业规范上也逐渐向 4A的主流靠拢 ;(2 )中国广告业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的集中 ,体现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服务业市场” ;(3)由于市场规模大 ,中国广告业有可能向“前端” (产品定位和沟通策略 )发展 ;(4 )由于中国幅员广大 ,进入区域市场需要不同的媒体计划 ,也使得广告的全球标准化产品产出更多的地方版本。在理论争论方面 ,本文认为全球城市是都市区域全球化制度和空间的中介。  相似文献   
964.
运用ESDA分析方法,描述了2002年以来中国省域煤炭消费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煤炭消费总体空间格局上,中国省域人均煤耗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本地的煤炭消费情况受到周边地区煤炭消费行为的影响。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区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国省域煤炭消费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组织性,空间格局演化的随机因素逐渐减弱,而结构化分异对煤炭消费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南—北方向煤炭消费的空间差异最大,东南—西北方向煤炭消费的空间差异较小。煤炭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启示政府对能源的管理需要重视空间关联作用,并根据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965.
中国戈壁综合自然区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戈壁广泛分布于北方的干旱与极干旱区域,直至目前尚未系统地开展戈壁分区研究。本文在综合分析戈壁特征与形成发生机制关系后认为,我国戈壁的最主要特征是地表砾质覆盖;表层具孔状漆漠结皮,其下具棕红色紧实层及石膏层;植物覆盖度极低,生长旱生极旱生灌木—半灌木。戈壁形成发生的区域仅限于干燥度4以上的干旱、极干旱区域。根据戈壁特征及发生条件的区域分异,选取干温指标、区域地质地貌建造指标、地表物质成因形态指标,将中国戈壁分布区划分为温性干旱极干旱戈壁区、暖性干旱极干旱戈壁区和青藏高原北部亚寒干旱极干旱戈壁区3个一级区(区),其下按区域地质地貌建造特征划分出9个二级区(地区),再按戈壁地表物质成因与形态差异划分出19个三级区(亚地区)。还可根据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个四级区(小区)。  相似文献   
966.
叶尔羌河流域潜水蒸发规律试验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根据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均衡场的潜水蒸发试验资料,探讨了潜水蒸发的影响因素,对潜水蒸发量进行了公式拟合。结果表明,指数型公式,阿维里扬诺夫公式和清华公式比较适合于该地区潜水蒸发量的估算,幂函数型公式的拟合结果较差,简化的指数型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67.
利用1958~2015年疏勒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径流资料以及同期流域气象资料,揭示了疏勒河出山径流及其对流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总体上,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山径流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但近几年,疏勒河出山径流量缓慢回落,21世纪初暂时成为代际变化的拐点。研究亦显示,疏勒河出山径流对河源处高海拔山区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出山径流年际变化实际受到山区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段各因素影响强度具有一定差异;降水是出山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但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是近年来出山径流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定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等对径流影响比重超过60%,而降水约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968.
应用有限差分方法,采用不规则多边形剖分,对昌马冲洪积扇区地下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灌区地下水的补给,将由现状以河水入渗补给为主变为以农灌水入渗补给为主,主要补给区由南部洪积扇区移至北部细土平原区;天然排泄量减少,人工排泄占有重要地位,地下水排泄的重心也和补给一样向北迁移;地下水均衡状况将由现状的基本均衡变为负均衡,年均收支逆差2 288亿m3;地下水位总体持续下降,局部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969.
干旱区绿洲景观尺度稳定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在景观尺度上,从绿洲景观多样性、景观廊道的复杂性以及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绿洲景观稳定性的内涵,并对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进行实例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1)人工绿洲景观的稳定需要绿洲景观的多样性逐渐降低和景观廊道的复杂性增加;但天然绿洲的稳定需要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廊道的复杂性。(2)人工绿洲景观稳定性还可从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分析,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投入大量负熵的结果,投入的负熵越多,绿洲土地利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绿洲从低级的亚稳定状态不断向高级稳定态发展,从而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但人类的投入并不总是有利于绿洲的稳定,可用土地废弃比例的变化,说明人类投入对绿洲生态环境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土地废弃的比例越高,绿洲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就越低,绿洲的稳定性也就越低。(3)通过绿洲景观多样性、景观廊道的复杂性和土地利用状况综合评判,1978~1998期间三工河流域绿洲景观及其各部分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970.
Some important 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for a model’s physical background are reflected in the model’s energy transport, conversion, and cycle. Diagnosing the atmospheric energy cycle is a suitable way towards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numerical models. In this study, formulations of the “Mixed Space-Time Domain”energy cycle are calculated and the roles of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waves within the atmospheric energy cycle of the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GRAPES) model are diagno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NCEP analysis data for July 2011. Contributions of the zonal-mean components of the energy cycle are investigated to explain the performance of numerical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PES model has the capability to reproduc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global energy cycle as compared with the NCEP analysis. Zonal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Z) is converted into stationary 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SE) and transient 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TE), and ASE and ATE have similar values. The nonlinear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wo eddy energy terms is directed from the stationary to the transient. AZ becomes larger with increased forecast lead time, reflecting an enhancement of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hich strengthens the zonal baroclinic processes and makes the conversion from AZ to eddy potential energy larger, especially for CAT (conversion from AZ to ATE). The zonal kinetic energy (KZ) has a similar value to the sum of the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eddy kinetic energy. Barotropic conversions are directed from eddy to zonal kinetic energy. The zonal conversion from AZ to KZ in GRAPES is around 1.5 times larger than in the NCEP analysis. The contributions of zonal energy cycle components show that transient eddy kinetic energy (K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subtropical jet and the conversion from KZ to KTE reduces in the upper tropopause near 30?S. The nonlinear barotropic conversion between station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