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6篇
自然地理   68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城市群越来越演化为多尺度、多区域复杂系统背景下,有必要引入多分形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本文基于2018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其局部的多分维谱,根据谱线分析不同尺度下长江中游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结果显示:① 长江中游城市群夜间灯光容量维在整体和局部都出现双标度现象。② q < -5.5时,整体广义关联维谱线突破理论上限2,在q > 0时,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分维显著较高。③ 整体的局部分维谱和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局部分维谱表现为单峰偏右。根据上述结果,得到和验证了以下结论:①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② 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层级和区域的空间结构差异显著,呈现出多尺度复杂特征。③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不同尺度中均倾向于中心集聚式发展。研究揭示多分形模型能够从尺度依赖视角有效揭示巨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岩矿测试》2010,(4):418
《岩矿测试》来稿全部通过远程稿件采编系统(http:∥www.ykcs.ac.cn)投稿,率先实施作者网上投稿/查稿、专家网上审稿的办刊模式,主要特色是动态、实时、互动,具备读者和审稿专家信息检索、查询等众多功能,有助于提高论文引用率和显示度。采编系统月平均访问量约3万次。当前,在采编系统“文献浏览”中可以免费下载2009年第3期以来的全文文献。2011年将实现免费下载1982年创刊以来的全文文献,在行业内初步实现科技期刊从纸质版向纯网络化期刊出版的过渡。《岩矿测试》远程稿件采编系统http:∥www.ykcs.ac.cn  相似文献   
103.
山东是海洋大省,濒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总长3345千米,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岸带是山东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日照、青岛、东营、烟台、潍坊、滨州、威海等沿海七市则是山东在各项经济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中的重中之重。东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是衔接环渤海地区与黄河流域的重要战略节点,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沿海港口城市,也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  相似文献   
104.
城市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利用遥感方法可准确地进行城市化与生态质量耦合协调度动态监测与分析,为区域的城市化建设、生态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分别建立表征区域生态环境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表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CNLI),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指数由2001年的0.112提高至2018年的0.288;(2)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态等级为优的区域不断收缩,其中上海市与南京市最明显;(3)2001—2018年,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5.
技术知识多中心性是多中心性在知识创新方面的表征,是城市群技术知识生产与合作的空间结构反映,对城市群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中国293个城市的专利申请和城市间专利合作数据,采用多中心性测度、工具变量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对19个城市群技术知识多中心性的时空演化特征、类型演替趋势与创新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群形态和功能多中心性的演化过程差异明显,形态多中心性总体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波动发展,而功能多中心性总体呈现“从低到高”递增发展。(2)高形态—高功能型的城市群创新水平总体较强,低形态—低功能型的城市群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分布呈现出形态多中心性多年持续分散,而功能多中心性呈现从较低功能多中心性向较高功能多中心性显著推进趋势。(3)模型结果显示城市群形态多中心性与创新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拐点值为0.438;功能多中心性则与创新产出始终保持正相关关系,证实城市间创新合作对城市群整体创新产出的重要性。研究得出的城市群创新多中心性发展规律可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06.
龚忠杰  马丽 《地理学报》2023,(12):3000-3017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其具有部门和空间属性,且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不同生产单元两链融合的方式与格局不同。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电子计算机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基于细分行业的专利申请数据与企业数据,运用区位商、加权平均等方法分析了2010—2020年不同环节的生产中心和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电子计算机产业在生产与创新方面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的分工格局,肇庆、江门等后发边缘城市在上游行业的创新优势强但生产优势弱;东莞、广州等先发核心城市则在产业中下游有较强的生产优势与创新优势。在产业分工与升级背景下,肇庆、江门等后发边缘城市通过技术追赶在电子元器件等上游环节形成创新中心,但在区位粘性、路径依赖作用下,上游环节的生产中心依然集中在东莞、佛山等先发城市;物联网技术、软件开发等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受市场影响,其创新中心与生产中心则在广州、深圳等先发核心城市集中。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产业分工与升级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电子计算机产业链产创融合空间动态变化机理,对地方和国家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选取2015—2018年11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频次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和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间以及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空间网络格局及演变,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城市群间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呈现明显的“钻石”结构,而城市群内部表现为不同丰度的“金字塔”结构,优化提升阶段城市群是人口流动的主体区域,其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人口流动空间网络结构相较于其他两个阶段更复杂。(2)人口流动空间网络格局相对稳定,以“胡焕庸线”为人口流动总量的分界线,在优化提升阶段的城市群作用之下,东部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总频次远大于中西部,呈现出稳定的“东密西疏”结构。(3)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均呈现小世界特性,形成明显的以相邻城市为主体的“凝聚子群”。(4)城市群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舒适度水平逐渐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驱动因子。人均绿地面积、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专利授权量和年均气温等在多个城市群的人口流动空间网络形成中均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不同城市群的...  相似文献   
108.
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对于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所辖城市2007—2019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刻画,并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和均衡函数分析七大城市群间绿色发展的关联特征和城市群内部的均衡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序特征来看,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以2014年为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城市群所辖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低效率空间集聚现象。(3)从关联特征来看,不同城市群间绿色发展的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关联关系主要有单向溢出关联、双向溢出关联和无关联。(4)从均衡特征来看,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与其均衡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各城市群在绿色发展效率和均衡度的关系上主要呈现低效率-高均衡度、低效率-低均衡度和高效率-低均衡度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将城市群解析为由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集成的复合系统,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探讨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成立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水平的演化特征并探寻其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从城市群尺度看,2007—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总体呈提升趋势,复合系统协同度由轻度失调走向中度协同;2)从城市尺度看,长沙市、株洲市已实现中度协同,湘潭市仍为轻度协同,研究期内长沙市复合系统协同度持续强化、株洲市与湘潭市相对弱化;3)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城市群总体协同水平偏低、社会-生态子系统变化缓慢,主要制约序参量为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城市间协同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制约序参量为经济规模、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和污染排放;4)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城市群尺度下需合理制定各子系统有序发展与协同目标,健全城市群财政及公共事务统筹管理机制;在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应补足短板、提升发展能级,不断完善城市间互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0.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高干扰区域占湾区总面积的48.65%,集中分布于湾区中部;2)湾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两横四纵”的特征,包括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南部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东部和西部陆域廊道以及中部水域廊道;3)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包括生态源地4 687.42 km2,生态廊道1 362.71km,踏脚石833.82 km2,主要分布于肇庆市、惠州市、江门市,从生态网络功能与结构完整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4)湾区亟待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处置的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主导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