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77篇 |
免费 | 1187篇 |
国内免费 | 14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34篇 |
大气科学 | 1928篇 |
地球物理 | 1150篇 |
地质学 | 2128篇 |
海洋学 | 1210篇 |
天文学 | 123篇 |
综合类 | 649篇 |
自然地理 | 6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260篇 |
2021年 | 307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201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36篇 |
2015年 | 264篇 |
2014年 | 477篇 |
2013年 | 381篇 |
2012年 | 463篇 |
2011年 | 437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421篇 |
2008年 | 410篇 |
2007年 | 338篇 |
2006年 | 295篇 |
2005年 | 319篇 |
2004年 | 239篇 |
2003年 | 251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179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151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77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94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102篇 |
1990年 | 94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5年 | 8篇 |
1964年 | 11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从一维湍流能量平衡方程出发,回顾了近几十年湍流能量平衡方程中的各项以及Karman常数k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大气边界层湍流能量交换特征的研究概况和热点问题,并对今后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实验研究表明,湍流能量平衡方程中的各项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形式;传统的能量产生和耗散的局地平衡假设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不稳定条件下,垂直的湍流输运和压力脉动对湍流能量收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Karman常数与Rossby数和Reynolds数无关,在比较光滑的下垫面上k近似等于040±001。 相似文献
992.
北方一次暖区大暴雨强降水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层高湿环境有利于降低暖区暴雨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提高降水效率和局地不断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和超低空急流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次天气及以下尺度的抬升条件,如地面辐合线、925和850 hPa切变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风速辐合等均可导致强降水,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低层多层风速辐合的叠置区;暖区暴雨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列车效应和热带降水型特点。 相似文献
993.
由于降雨及蒸发的周期性变化等原因,压实地基土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这种干湿循环作用会影响路基及地基的长期稳定性。通过气压式固结仪测试压实黄土试样经过不同次数干湿循环作用后的侧限压缩应变与垂直压力( - )曲线,研究干湿循环作用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同时利用已有模型对实测曲线进行拟合,并基于割线模量法分析了割线模量与初始压实度及干湿循环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压实度对黄土的压缩变形有显著影响,不同初始压实度的试样其各级压力下的侧限压缩应变均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逐渐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初始压实度越高,干湿循环作用影响效应越显著;干湿循环作用并不改变土体 - 曲线的形式;割线模量与干湿循环次数及初始压实度的关系均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994.
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对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中最大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浮游植物春花期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是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得以春季形成的基础,而良好的温,密跃层的存在最氧最大值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夏季叶绿素最大值层中较强的光合作用,最氧最大值在夏季得以维持甚至增强的主要原因。提出:黄海春,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并非主要由冬季保持而来。 相似文献
995.
一、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产生原因
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随着水热状况的变化形成了相应的自然景观,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6.
粤西河台金矿区位于钦州湾—杭州湾(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云开地区,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然而,对于剪切带中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河台矿区高村矿床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含金剪切带中各类糜棱岩系列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应力变化—成分变异的对比序列,从而进一步揭示剪切变形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剪切带中白(绢)云母的含量在9%~40%,并且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含矿糜棱岩、无矿超糜棱岩、含矿超糜棱岩中含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白(绢)云母主要为2M1型,b0值分布在0.55505~0.99002 nm之间,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和无矿超糜棱岩中逐渐增高,分别形成在低压、中压和高压环境。可见,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热液活动也随之增强,从而新生成了大量白(绢)云母。然而,在含矿的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还存在一些低压白云母,推测其可能是在后期脆性裂隙中由于流体活动所新形成的。因此,成矿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导致金的初步富集,后期叠加的脆性破裂阶段形成具有工业品位的矿体。另外,无矿超糜棱岩的石英含量(29.8%)明显低于糜棱岩(44.2%),推测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过程中,部分热液可能来自于其围岩超糜棱岩。因此,相对于初糜棱岩和糜棱岩,超糜棱岩中更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58~1997年NCEP/NCAR一日四次的风场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季节平均西风角动量(即u角动量)经向、垂直输送通量及其三个分量(平均经圈环流、定常波、瞬变涡输送通量)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讨论了12~2月、6~8月它们与东、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极夜急流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包含纬度因子的角动量通量与动量通量在高纬地区存在显著差别,高纬对流层上部的强动量输送中心在角动量通量中不明显。而u角动量强经向输送主要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和冬半球高纬平流层顶附近,副热带西风急流和极夜西风急流均位于u角动量强向极输送中心及其高纬一侧的辐合区中。(2)发现三个输送分量对急流维持的作用随纬度、季节不同。北半球冬季(夏季)的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强度相当的定常波和瞬变涡)强经向输送及辐合维持;南半球西风急流全年均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输送及辐合维持;冬半球中平流层极夜急流主要由定常波、瞬变涡旋输送及其辐合共同维持。(3)热带东风区是牵连角动量(即Ω角动量)的高值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向对流层上部输送;冬半球副热带及中纬西风区存在u角动量垂直输送的切变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完成;热带对流层顶附近有u角动量的定常波弱向下输送。 相似文献
998.
999.
大地震引起了左家庄和宝坻(相距~50 km)两井中截然不同的同震水位响应.我们用水位的气压和潮汐响应来分析解释此现象.结果表明,宝坻井的观测含水层中存在页岩,且此井受裂隙影响很大,储水效应较差.页岩的复杂裂隙或者各向异性可能会导致此井观测含水层处于半封闭状态,从而导致垂直向排水的发生.通过多方计算分析后,我们将这两口井划分为两种模型-1.水平流动模型;2.水平流动+垂直流动的混合流动模型.由于裂隙影响,宝坻井的观测含水层介质与外界的水力沟通性在震前就较强(震前渗透率就比较大),所以宝坻井观测含水层与外界的孔隙压差异较小,导致同震渗透率上升较小甚至没有变化,这些因素是导致该井同震水位变化幅度总是非常微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