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735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201篇
天文学   110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压缩模量的错误和弦线模量的改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压缩模量(Es)计算沉降量的不确定性很大。弦线模量(Ech)不用力学试验,根据土的物理指标取值:一般粘性土用孔隙比、含水率,软土类土用孔隙比,计算结果用液限修正。Ech用的是土的常规指标,所以和E的计算可以一一对比。对比结果显示,Es和附加压力的关系是错误的,Ech改正以后,计算准确性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解决了黄土湿陷变形的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32.
GPS与INSAR数据融合研究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讨论了GPS与INSAR数据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探讨了利用GPS数据改善INSAR相位解缠算法 ,利用GPS与INSAR数据融合建立水汽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 ,以及GPS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平面位置精度与INSAR高空间分辨率和高高程变形精度有效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
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的降水大多是锋面雨,这与我国东部地区强大的季风环流有密切关系,我在课堂上讲解冷锋与暖锋时一般是通过对比来区别不同点的:1、锋面坡度的大小,冷锋锋面坡度较陡,而暖锋锋面坡度较缓;2、降水地带(雨带)与锋线的相对位置,玲锋雨带分布在锋线前后,暖锋雨带分布于锋线的玲气团一侧。  相似文献   
34.
二维地电条件下充电法地形改正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讨论了充电法地形改正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比值法思想的地改方法,经理论模型验算表明,有较好的地改效果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地域毗邻的广西、广东两省2004年春季一次降水个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广锋前中尺度流场、锋面坡度的不同,以及两地明显的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的差别,是造成这次两广明显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所在。所得结果可对今后预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36.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US定位集团公司推出一种可收集定位数据的装置,该装置称为Rhino Rover,它通过使用Garmin GPS 17N型接收机,可在野外作业中采集到载波相位和伪距定位的数据,并可自动记录下与格式无关的数据变化,通过采用Rhino后处理器,这些数据可得到差分改正,最后为静态和动态测量数据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37.
地貌单位线(GIUH)基于流域地貌特征和概率方法,在我国许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针对面雨量分布不均问题,通过分析初始概率的变化,考虑GIUH的非线性改正,并用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8.
39.
重庆石碗溪小流域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罗云云  李瑞雪  屈明 《山地学报》2004,22(2):254-258
坡度和高程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两个重要环境因子,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山区,坡度和高程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影响农业和经济的发展。石碗溪小流域面积20.73km2,为丘陵低山区。按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把坡度和高程各分为3级,即:0°~15°、15°~25°、>25°和500m以下、500~800 m、800m以上。从1:10 000地形圈上提取土地坡度和高程分级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又叠加,获取各坡度、高程级及其土地利用类型和数据。结果表明,土地面积随坡度、海拔级的增加而加大。耕地分布在各个高程级0~15°的缓坡上,800m以上地区面积最大,果园和森林大多分布在800m以上>25°的陡坡地上。通过分析比较小流域各个行政村2002年农业总收入及种植业、林业、牧业收入与坡度和高程的关系,可以看出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根据坡度和高程状况,结合小流域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几点建议,以其为山区小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以2000网为例,根据1991~2001年累积的GPS重复观测资料,利用GIPSY软件建立具有1115个测点的地壳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数值拟合法,模拟出2000网网点相对西安基准站的地壳形变改正值,并给出了效果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