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30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997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江浙沪地调院开展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方案研究之初步成果的介绍,着重介绍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和分布,并对今后监测工作做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92.
抽降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抽降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计算方法,并根据抽降承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估算公式对沉降及差异沉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在滨海新区施工的2眼全取芯钻孔(G2和G3),通过原状土样工程特性指标测试、固结压力试验、0-P0反复加、卸荷试验及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等,系统阐述了滨海地区深部黏性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滨海地区100 m以浅主要为欠固结土层;100~400 m土层处于超固结和微超固结状态,主要是由过去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的;400 m以下土层以正常固结为主。G2和G3孔不同层位黏性土层在反复加、卸荷试验过程中表现出塑性变形量逐渐减小,而弹性变形量几乎不变,与反复加、卸荷次数无关,表明黏性土层在水位反复升降条件下,逐渐变为以弹性变形为主。黏性土层这种特性显示,在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多次后,黏性土层将会逐渐变成弹性体,在水位恢复时,将产生同步回弹,对防治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弹塑性变形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弹性变形量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及黏粒含量呈正相关性;塑性变形量与深度相关性不明显,与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4.
广州市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面沉降是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地质灾害之一,广州市尤为严重。在GIS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AHP)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广州市主城区地面沉降危险性可分为5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珠江沿岸和珠江环绕地区;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部分地段;次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西北角和西南角;基本稳定级分布零散,东部、西部均有所见;稳定级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外围地带。  相似文献   
995.
1 前言 上海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系统的开展地面沉降研究工作,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资料,近年来地面沉降监测设施不断完善,至2000年底已建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具有高新技术全新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996.
采用SBAS-InSAR技术对菏泽市65景Sentinel-1A 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菏泽市2017-05-20~2021-05-23的沉降结果,并结合地下煤矿工作面的开采对各成像时期的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精细化分析,最后利用实际水准数据对SBAS-InSAR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菏泽市地面沉降不断加速,郓城地区沉降较为严重,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311 mm/a,最大累积沉降量达-1 269 mm。SBAS-InSAR监测到的沉降位置和沉降变化趋势与水准测量结果相符,但在沉降严重区域,SBAS-InSAR监测到的沉降量与实际水准测量结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97.
水位与沉降双控模式下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对比试验研究,掌握上海地区特殊地质条件下浅层地下水回灌技术工艺,并对浅层地下水压力回灌技术控制地面沉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变压力、变流量地下水人工回灌可有效实现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双重控制,效果显著,可有效应用于上海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998.
本文论述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普遍意义;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各种诱发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概括了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模式;重点讨论了沉降机制;指出研究该问题应从地质成因—历史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岩土体的天然固结过程、固结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山对该问题进行工程地质研究的途径应分为预测性阶段和工程开发中的实测阶段。而前一阶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9.
东营市是山东省内重要的沿海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地面沉降灾害制约了东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三维地面沉降模型可以实现东营市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的信息化、可视化。根据东营市地质条件及矿产资源赋存层位,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标准分层分为13层;而后收集了东营地区深钻540个,深度均在2 000 m及以上,其中有82个能够达到4 000~5 000 m甚至更大深度,按照标准分层,对所有钻孔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一步利用Mapgis K9软件建立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次实现了以矿产资源层位划分为依据的大深度的东营市三维可视化地质结构模型模拟分析。同时,结合东营市19座地面沉降监测站数据,构建了地面沉降模型,首次实现了地面沉降的动态预演及监测,为东营市地面沉降评估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常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北临长江,南靠太湖,是我国经济与技术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之一。市区供水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为主,开采层次主要是第Ⅱ承压含水层。1地面沉降现状自70年代起,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常州市开始出现地面沉降现象,如井管相对抬升,地面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