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5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0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52篇 |
地质学 | 794篇 |
海洋学 | 24篇 |
综合类 | 102篇 |
自然地理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为全面和具体地了解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状况,收集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56、1967、1980年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建立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期数字高程进行空间运算发现,1956-198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沉降区年平均沉降数厘米。基于数字高程空间分析结果,探讨了诱发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03.
本文以天津市区地面沉降GPS监测网为例,探讨了高精度GPS地面沉降监测网数据处理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研究表明,GPS数据处理软件、GPS监测网的框架基准、大气延迟改正和粗差对计算结果的精度有很大影响.在对GPS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后处理时,只有对影响计算精度的各种误差源进行有效改正,GPS高程分量的精度才有可能达到毫米级,才能满足地面沉降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4.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海河平原地下水资源盈余量以及建立典型三级区平原开采系数与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地面沉降速率的关系,分析了各三级区平原依靠环境容量可扩大开采量,根据疏于时限性评价指标对海河平原地下水的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客观展现了维持现状开采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暗淡前景. 相似文献
105.
在调查分析地裂缝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地裂活动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过程的关系,认为过量开采奥灰水是产生地裂缝的主导因素.随着水位下降,盖层介质固结压密作用是导致地面压缩变形乃至地裂缝发生的直接原因.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以及固结压密作用的物质基础--松散盖层的厚度、岩性,是构成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充要条件.当这种不均匀变形程度足以使土体连续性破坏时,则地裂缝便在沉降区应力集中的部位发生.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实行地面沉降控制和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特色。本文针对地下水超采是影响天津市地面沉降主要因素的现状,通过对多年地面沉降监测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的分析,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初步确定各乡镇2007年地下水开采指标或维持2005年实际开采水平,或选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应用地质系统科学理论,综合考虑2001~2005年各年度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水位动态,将天津市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每一子系统作为一个回归分析单元。为了将各计算单元的预测结果具体到各乡镇地下水资源开采指标制定中,结合各乡镇地面沉降现状和地下水替换水源条件,并根据计算单元内各乡镇地下水开采强度、地下水超采程度、沉降敏感度以及地下水位超限程度等因素进行压采规模的综合分级。这一方法已得到我市相关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认同,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09.
从12月12日举行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二期)工程竣工仪式上获悉,从现在起,北京首次实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整个平原区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测。随着北京市地勘局承担的预警预报系统(二期)工程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首都的城市安全又多了一个守护神。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