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16篇 |
免费 | 7035篇 |
国内免费 | 21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5篇 |
大气科学 | 336篇 |
地球物理 | 30341篇 |
地质学 | 8621篇 |
海洋学 | 1133篇 |
天文学 | 94篇 |
综合类 | 1517篇 |
自然地理 | 3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0篇 |
2023年 | 852篇 |
2022年 | 1146篇 |
2021年 | 1254篇 |
2020年 | 1006篇 |
2019年 | 1016篇 |
2018年 | 686篇 |
2017年 | 682篇 |
2016年 | 592篇 |
2015年 | 943篇 |
2014年 | 1484篇 |
2013年 | 1298篇 |
2012年 | 1667篇 |
2011年 | 1519篇 |
2010年 | 1522篇 |
2009年 | 1705篇 |
2008年 | 1645篇 |
2007年 | 1270篇 |
2006年 | 1367篇 |
2005年 | 1231篇 |
2004年 | 1204篇 |
2003年 | 1226篇 |
2002年 | 1402篇 |
2001年 | 1308篇 |
2000年 | 1185篇 |
1999年 | 1173篇 |
1998年 | 1142篇 |
1997年 | 1189篇 |
1996年 | 1256篇 |
1995年 | 1333篇 |
1994年 | 1208篇 |
1993年 | 1255篇 |
1992年 | 1245篇 |
1991年 | 1091篇 |
1990年 | 971篇 |
1989年 | 670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68篇 |
1985年 | 61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51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49篇 |
1980年 | 57篇 |
1979年 | 60篇 |
1978年 | 40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7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甘肃敦煌—北山早前寒武纪岩石组合—构造初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甘肃敦煌-北山地区广泛出露早前寒武纪岩石。这些岩石在早期的《甘肃省区域地质志》中被确定为前长城系、长城系、奥陶-志留系及部分石炭系。本文认为这些岩石应属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据此,重新厘定了该区早前寒武纪岩石-构造框架。自南向北划分为敦煌太古宙杂岩区、北山南带古元古代剪切构造区和北山北带古元古代-太古宙杂岩区,并根据变形特点和岩石组合,进一步划分出次级带。 相似文献
82.
83.
根据在阿德朗达克-西魁北克地震带及其邻近地区的59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记录的直达P波走时观测值,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层(0-5km)在阿德朗达克穹隆山的中南部地区出现正速度异常;第二层(5-10km)及第三层(10-15km)的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介质相对比较均匀;第四层(15-25km)出现显著的速度异常,一个是位于地震带中部的正速度异常(+4%),它与布格重力正异常一致;另一个是位于阿德朗达克穹隆山下的负速度异常(-4%).结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对比,可以认为阿德朗达克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穹隆上升山,但其热源前锋尚未到达地面的大陆热点. 相似文献
84.
在北天山地区工作着一个由34个点组成的强运动观测台网,不同仪器在纸、胶片载体上进行着记录,所记录的参量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按照所选择的系统参数把得到的资料进行统一处理。首先,直接从记录上量取横波最大振幅、相应的振动周期和它的相对持续时间。其次,对数字记录进行数学加工,包括计算反应谱和确定它的参数,其目的是建立断裂作用面并对所有地震震源进行详细的分析;综合研究了震源机制、余震的分布、主震的资料及不 相似文献
85.
86.
含内边界非均匀材料三维FEM模型的时间逆转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3-D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针对地壳块体建立了一个材料非均匀的包含多个内部界面的三维典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时间逆转效应的仿真研究,初步探讨了基于动力学源理人工触发地震的可能性,重新提出以提前触发地震、增加频度、降低震级为基本方法的消除震害原理。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将地震图(seismogram)进行时间逆转后,作为加载曲线,在地震台站点上通过一个有效的力源加载于基岩,利用时间逆转效应,可以将人工施加的能量在某一瞬间集中到以往的震源,引起一个强烈的冲击,因而可能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87.
88.
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和奇异性检测特性 ,使得其在非稳态信号处理中有不可抵挡的优势 ,本文用已知的合成信号对这两个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几次地震前的形变时间序列资料 (定点潮汐形变观测、GPS观测 )作了小波变换 .结果发现 :地震前约 4个月左右 ,震中周围的几个定点形变台站都接收到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的异常信号 ;而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几个GPS观测站均同时接收到周期为 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异常信号 ,不同的地震异常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这些同时出现在多个台站或观测站的同频段的异常信号是可能的地震前兆 . 相似文献
89.
Gutenberg-Richter定理给出了地震频度随震级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频度-震级关系的斜率(b值)在大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小.为了考察b值在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本文尝试基于破裂断层选取研究区域,考察了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间,汶川地震(MS8.0)破裂区的地震活动性,并对该区域b值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2005年中至2006年底,地震月频度及季度频度有一个较明显的下降.b值从2002年始至地震前呈现出一个长期趋势性减小;在地震前约半年,出现快速、显著的下降.b值的这一时间变化特征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日本东北MW9.0级地震前的b值变化特征具有很高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准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以上结果有益于认识和理解大地震孕育演化过程,同时也表明b值在中长期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90.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这是继2014年康定地震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笔者等通过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资料,并总结了近代鲜水河断裂带强震迁移规律,对认识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鲜水河断裂带各段滑动速率差异较大,以乾宁为界,从NW至SE段整体上呈现出“先减速后加速”的滑动特点;②泸定地震发震构造磨西断裂,为一次左旋走滑事件;③川滇地区近代历史强震活跃期具有“跳跃性”迁移的特点。自1981年道孚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断进入相对平静期,持续了33 a。自2014年康定地震发生,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地震活跃期;④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并非单次地震的“贯通型”模式,而是多次地震的渐进式。断层间相互作用尤其是大地震的发生对断裂带强震复发间隔具有重大影响,相同断裂带的强震也会对后续地震的发生概率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