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6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877篇
测绘学   436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556篇
地质学   2281篇
海洋学   1134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408篇
自然地理   113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芦苇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和雷氏衣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芦苇(Phragmitis communis Trin)中分离得到的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tcornutum)和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藻类生长的对数期向培养液中投加不同浓度的化感组分,分别测定并观察了培养期间受试藻种藻密度和藻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化感组分对羊角月牙藻藻密度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效应浓度(EC50.7d)值为0.60mg/L,同时使羊角月牙藻细胞内部结构改变,形态变大.投加6mg/L化感组分后,藻细胞平均宽度是对照组的1.5倍.该化感组分对雷氏衣藻藻密度的增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使其运动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2.
中国湖泊水域中磷形态转化及其潜在生态效应研究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清辉  王磊  王子健 《湖泊科学》2006,18(3):199-206
通过对黑河下游天鹅湖-2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的分析,同时参照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提取了其中包含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根据天鹅湖-2孔湖泊沉积记录,将天鹅湖在近200年的湖泊演化分为七个阶段,影响湖泊演化各个阶段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正是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天鹅湖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变化.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主要受气候冷暖干湿变化的控制,而人类活动在特定时段对湖泊环境演变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3.
磷(P)是水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控制流域P的排放;但氮(N)来源复杂,难以有效控制,导致湖泊外源的N∶P负荷比日益扩大.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N∶P比,因此,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可能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采取控制实验,将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栽种于塑料桶中,每隔3 d添加1次N、P营养盐,实验设置5个处理,P外源性负荷量固定为4 mg/(m~2·d),N外源性负荷量分别为0、40、80、120、160 mg/(m~2·d).实验周期为80 d.结果显示:随着N∶P负荷比的增加,刺苦草的叶干重、植株总干重、根干重、叶N及总N含量、叶片数、叶P及总P含量等指标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单株总根长、根茎长度、块茎干重和无性系小株数目则呈现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随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刺苦草个体生长指标总体呈现不变的趋势,但与种群扩张潜力相关的指标如根茎长度、块茎干重和无性系小株数目等则呈现下降趋势;刺苦草体内累积的N随外源N∶P负荷比的增加而增加,但P的累积保持不变.说明N∶P负荷比的增加对刺苦草个体生长影响不大,但对种群扩张不利;刺苦草对P的吸收也并不随N∶P比的增加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4.
受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自2003年后长江中游河段河床调整,引起河道自身过流能力的变化.本文选取长江中游城陵矶—汉口河段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 2003-2016年两个水文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及特征流量变化,并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河段尺度的平滩流量.结果表明:(1)螺山站及汉口站2003-2016年的水位...  相似文献   
115.
鱼类形态特征与营养级位置之间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鹰  张敏  张欢  苏国欢  沙泳翠  徐军 《湖泊科学》2015,27(3):466-474
以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湖泊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功能性形态特征与其营养级位置之间的关系.所用的116种鱼的食性数据来自于226个鱼类群落,总计16267尾鱼.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的界标分析法提取鱼类形态特征,相对扭曲度法的前2个主成份能较好地区分鱼类的形态差异,它不仅能够生成散点图,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出鱼类的形态性状.营养级位置采用肠含物定量分析法,合理地假定肠含物的营养级位置,利用食性数据计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位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鱼类营养级位置与功能性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当鱼类为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才有特化的功能性形态与之相适应,植食性鱼类有较窄的口裂,而对肉食性鱼类而言,不同生活型的鱼类拥有各自特化的形态特征,如伏击型肉食性鱼类体型呈纺锤形,背鳍靠近头部,眼睛较大且靠上,头部面积较大;而追击型肉食性鱼类体型呈流线型,头部较小,背鳍和腹鳍靠近尾部.而杂食性鱼类在本研究中无更多证据证明有特化的外部形态,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6.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Ⅰ.内源磷释放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不f司形态磷含量与孔隙水中PO4^3-P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PO4^3-P通量分别为-143.8至14.4与-237.3至3047.6μ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磷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磷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3-10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磷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磷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磷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7.
余成  陈爽  张路  王兆德  申秋实  高群 《湖泊科学》2017,29(2):334-342
磷是坦噶尼喀湖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直接决定湖体初级生产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周边居民对于动物蛋白的获取来源.为了解坦噶尼喀湖磷的外源输入,选择湖泊东北部的入湖河流,对表层沉积物(16个样点)中总磷(TP)和各形态磷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磷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沉积物TP含量为73.05~239.94 mg/kg,平均含量为152.64±55.37 mg/kg,其中最高值出现在马拉加拉西河口.采用Psenner法对磷进行连续浸提并比较不同形态磷含量,由高及低依次为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有机磷(Org-P)残渣态磷(Res-P)弱吸附态磷(Labile-P).土地利用类型对TP及各形态磷含量影响较大,其中TP含量表现为河口湿地城镇附近林草地区,表明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会对TP含量产生影响,而对于不同形态磷含量,Laible-P、Fe/Al-P、Org-P含量均表现为河口湿地林草地城镇附近,Ca-P、Res-P含量均表现为城镇附近河口湿地林草地.分析沉积物理化性质与各磷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沉积物总氮(TN)、有机质和总有机碳与Fe/Al-P、LabileP和TP相关性较好,与Org-P、Ca-P和Res-P相关性较差,表明TN和有机质的输入,会伴随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升高,其增量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氧化还原敏感态磷和Labile-P.沉积物粒径组成与各磷形态含量存在相关性,细粒径沉积物与各形态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粒径沉积物与各形态磷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细小颗粒更易吸附磷.  相似文献   
118.
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张家国  王珏  黄治勇  周金莲  王仁乔 《气象》2011,37(3):285-290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结果表明:典型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形态有逗点状暴雨回波、涡旋状暴雨回波、涡带结合型暴雨回波和带状暴雨回波等4类,它们分别与锋面上中尺度气旋波扰动、川东低涡系统的发展、低涡发展与梅雨锋结合和气旋波上准静止锋面切变线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9.
ASTER-GDEM数据在大兴安岭北段地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典型高程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大兴安岭北段的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体呈现平原(台地)与丘陵地貌,地势相对平缓,呈北北东向延伸展布,存在多期隆升,受到北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且遭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改造;高程剖面揭示研究区存在多级剥夷面(或面状地貌面),最多可划分5级,且在各段、各坡向上发育特征不一,北北东向构造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强于近东西向构造,其活动强度上北段明显强于中、南段;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的晚期,山体处于隆升晚期或趋于稳定阶段,但北西向构造活动,形成大量狭长的新生沟谷.  相似文献   
120.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构造地貌景观构造变形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顺  阚瑷珂  肖进  胡瑾  向芳  张腾  李文韬 《地球学报》2014,35(4):510-518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发现,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构造地貌景观横向分布呈现由NE至SW即从造山带向前陆盆地方向逐渐减弱特征;纵向上明显受早期构造格局和岩石类型约束,在区域上呈现NW—SE向延展的平行岭谷地貌,山峰和谷地的走向与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通过对主要构造地貌景观构造应力和变形期次判别探讨,确定构造地貌景观形成的构造期次大致为三期,应力主要来自于NE—SW、SE—NW向,反映该区不仅受到NE—SW向的冲断挤压变形作用,还受到SE—NW向的右旋剪切挤压变形作用,推测是由多期受力叠加改造而成。通过ESR及14C定年确定距今12 Ma以来,该区在500 kaBP、278 kaBP、29 kaBP分别出现三次规模较大的快速抬升运动,提供了与其构造景观形成密切相关的新构造运动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