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0篇
  免费   603篇
  国内免费   638篇
测绘学   943篇
大气科学   756篇
地球物理   714篇
地质学   1103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52篇
自然地理   422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泉州-湄州湾地区地表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地矿部门网格化均匀布设的水系沉积物组合样品的定量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直接制成污染指数分级图,对泉州—湄州湾地区近八千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地表环境质量评价,指出了引起环境污染的类型.  相似文献   
962.
钱永甫  黄媛媛 《气象科学》1990,10(3):237-247
本文用一个土壤和地表温度的计算模式,讨论了土壤物理参数、大气中的云量、大气透明度、土壤模式层厚度以及温度初值给定方法等因子对土壤和地表温度计算结果的影响。表明:土壤密度和比热、土壤导温率越大则地表和土壤内温度日变化越小;但是,土壤内的热量传输越大。云量影响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对土壤内温度的影响,在云量增加时,温度和热量通量均减小。透明度的影响与云量的影响类似。土壤模式层厚度的增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对土壤温度的日振幅影响很大。在夏季,温度初值对地表温度和热通量影响较小,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63.
964.
965.
林长佑  刘晓玲 《地震学报》1990,12(2):166-175
从大地电磁测深理论分析和实际资料数字试验出发,我们探讨了有关提高大地电磁测深法监测深部电性变化前兆效能的某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定义的几种大地电磁视电阻率中,尚未加以利用的阻抗实部视电阻率具有某些独特的优点,可能成为监测深部电性变化的一个较好的参数指标;应根据各记录道误差的分配,计算过程误差的传播和累加对不同大地电磁响应函数产生不同的影响,选择相对精度较高的参数作为主要监测参量;而识别深部电性变化的多参数综合判别方法应是基本的分析方法.实际观测到的反映地震前兆的某些大地电磁资料证实了上述论证.   相似文献   
966.
西藏申扎南发现地震地表破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章明  曹忠权 《地震地质》1990,12(4):317-318
1990年作者在申扎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调查时,在申扎县城南约15公里的甲岗(山峰名)雪山东麓发现了一条北起果地南西,向南延伸至巴荣沟北侧、走向NNE、长约10公里、宽十几米至数十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其中,枪嘎下—日阿—扎嘎鄂玛一段(长约5公里)破裂最为发育(破裂规模大,种类齐全)。破裂带沿甲岗雪山东麓的基岩(花岗岩)与松散堆积物(冰碛、冰水积和洪积物)的界线明显,偏向松散堆积物一侧。构造上,破裂沿甲岗东麓右旋走滑正断层发育(图  相似文献   
967.
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遥感新技术。它具有从覆盖同一地区的星载(或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图像对提取干涉相位图,借助于雷达成像时的姿态数据重建地表三维模型(即数字高程模型)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基于多幅雷达复数图像处理的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表形变,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更高,其监测空间分辨率是前所未有的。介绍了InSAR和D-InSAR的基本原理,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做了分析,重点回顾和展望了差分干涉技术在与地表形变有关的地震监测和震后形变测量、地面下沉和山体滑坡、火山运动监测等方面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968.
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最东缘,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平行于其东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二者大约相距150 km。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的是,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相关GPS测量中表现为一明显的速度梯度带,说明龙日坝断裂带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构造属性。然而有关龙日坝断裂带的地表结构构造延伸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对青藏高原东缘相对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地球动力学响应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首次采用ALOS-PALSAR卫星数据,并结合地表地质和前人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来监测与龙日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相关的细微地表形变,并由此控制龙日坝断裂带的延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与其西南侧的抚边河断裂带相交且近乎垂直,而非前人研究所认为的龙日坝断裂带延伸至其西缘的鲜水河断裂带。综合研究结果也为了解龙日坝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69.
凝结潜热释放和地表热通量对一次飑线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13年7月4—5日一次产生大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飑线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了凝结潜热释放和地表热通量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潜热释放对飑线系统有重要的作用,对飑线发展维持、移动及成熟阶段的垂直结构都有着一定影响。(2)当飑线系统进入成熟阶段后,小尺度的积云对流中的凝结加热作用于中高层大气,加强了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而对流系统内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又导致凝结加热作用更强。(3)凝结加热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飑线的低层入流、高层出流的垂直结构,以及系统前方中层入流和高层出流之间形成的间接垂直反环流,促进高空动能下传的同时,使系统前方对流不稳定性增加,新的对流单体易于触发。(4)潜热释放间接增强了对流内部的冷性下沉气流,进而加强了低层的阵风锋,使得新的对流单体能在飑锋处触发,飑线以新老对流单体交替的方式向前移动。(5)在高低空急流的垂直耦合促进飑线发展的同时,成熟阶段飑线中较强的凝结加热对高低层急流有反馈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种垂直耦合。(6)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在对流系统的触发和发展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地表热通量在白天加强了对流边界层的湍流混合作用,由此产生的特征维持到了夜间,形成了适合飑线触发的层结条件。另外,在对流形成之前,与地表潜热通量相关的边界层加湿作用为对流的爆发贮存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970.
为研究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受植被和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后,其温度变化程度的差异,以Landsat 5 TM和Landsat 7 ETM+热红外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分别反演了松江河地区12个不同月份的地表真实温度,并分析出现稳态温度异常地段的影响因素,计算12个月的温度反演结果的均值和方差。结果表明:1平均值图像中的温度异常区域与绝大部分时相图像的温度异常区域十分相似,图像西北区域和中心区域出现较多温度异常。2方差图像中原系列图像中高温异常的区域,其方差也较大,即时间序列上温度波动较大;原系列图像中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其方差较小,即时间序列上温度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