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4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067篇 |
地质学 | 62篇 |
海洋学 | 55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34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62年 | 7篇 |
1961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利用1991年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分析研究了极夜(5,6,7月)及极昼(11,12月)期间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极昼期间的S出现的双峰现象要比极夜期间的明显的多,S是叠加在S之上的极盖区地磁场静日变化;极夜期间的Sq,Sq和SD的变化幅度小于极昼期间的变化幅度,大约是极昼期的1/3,SD大约是极昼的3/4.这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在南半球太阳的波辐射少;极昼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的波辐射增大,致使空间电离层等效电流强度发生变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923.
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90,分析了南大西洋异常(SAA)区磁场变化的特征,计算了低轨卫星轨道积分粒子辐射通量及其随年代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AA上空,同一高度上的磁场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粒子辐射通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对不同高度的卫星,轨道积分粒子辐射通量随年代的变化相差很大,低轨(<1000km)卫星的变化明显,而>1000km时变化很小.粒子辐射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SAA区的磁壳结构畸变和“移动”,因此,计算不同年代的轨道粒子辐射通量,应使用同年代的磁场模型。近期卫星测量结果表明,这一论断与观测相符。本文提供的计算轨道积分粒子通量方法,结果的可靠性较高,对卫星的合理设计,载人飞船的辐射防护以及卫星的正常运行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4.
925.
地埋式地磁观测方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无地面建筑物、施工简单、不受农田保护限制等特点,与传统的地磁台站观测方式相比,避免了征地和磁房建设的困难。将地磁观测场地建在观测环境优良的保护区内,有利于推广建造和开展大范围的地磁观测。本文针对现有地埋式地磁观测装置仍存在的保温不足、防水处理不当、稳定性低和使用周期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装配式地埋式设计方案,从观测装置的材料使用、结构设计、建造布局、仓室保温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理论计算和观测实验验证。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实际最大日温差小于0.2℃,理论年温差小于8℃,具有施工简单、稳定性高、防水性能好和保温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926.
对流电场、场向电流和极光区电集流是磁层一电离层耦合的主要物理过程.它们的演化发展时间分别为几分钟至半小时的量级.本文用100°E和300°E的两个地磁经度链附近各11个台站的1min均值地磁H和Z分量资料,分析了1994年4月16-17日磁暴期间磁层耦合过程对极光区和中低纬区电离层扰动的地磁特征.强磁暴开始时,台站所处的地方时位置不同,则观测到的电离层和地磁响应也完全不同.这是磁层对流和一、二区场向电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扰时极光区的西向电集流变化更为强烈.随着耦合的发展,极光区范围会向南北扩展,电集流中心带则向低纬侧移动.在中低纬区,二区场向电流的建立能屏蔽一区场向电流所产生的扰动,并引起反向的电流及地磁变化.由此,中低纬区夜间有可能出现短时间的东向电场,又可通过EXB的垂直向上漂移作用抬升F层等离子体,并发生同一经度链附近的多站电离层h'F同时突增现象.另一方面,磁赤道附近的台站则更多地受内磁层赤道环电流和电离层赤道电集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7.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理论学习小组 《地球物理学报》1975,18(1):1-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928.
929.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