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52篇 |
免费 | 2932篇 |
国内免费 | 22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53篇 |
大气科学 | 346篇 |
地球物理 | 1954篇 |
地质学 | 8256篇 |
海洋学 | 640篇 |
天文学 | 800篇 |
综合类 | 874篇 |
自然地理 | 6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3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415篇 |
2021年 | 477篇 |
2020年 | 449篇 |
2019年 | 471篇 |
2018年 | 309篇 |
2017年 | 328篇 |
2016年 | 361篇 |
2015年 | 382篇 |
2014年 | 750篇 |
2013年 | 539篇 |
2012年 | 772篇 |
2011年 | 717篇 |
2010年 | 673篇 |
2009年 | 718篇 |
2008年 | 639篇 |
2007年 | 579篇 |
2006年 | 568篇 |
2005年 | 558篇 |
2004年 | 411篇 |
2003年 | 391篇 |
2002年 | 360篇 |
2001年 | 349篇 |
2000年 | 306篇 |
1999年 | 276篇 |
1998年 | 273篇 |
1997年 | 302篇 |
1996年 | 266篇 |
1995年 | 289篇 |
1994年 | 281篇 |
1993年 | 270篇 |
1992年 | 256篇 |
1991年 | 161篇 |
1990年 | 154篇 |
1989年 | 129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21篇 |
1960年 | 8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8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湘东邓阜仙二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阜仙花岗岩体位于湖南茶陵县东北部,是一个由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其中,二云母花岗岩与钨成矿关系最为密切。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测得二云母花岗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54.4±2.2 Ma(MSWD=5.6,n=20),为燕山早期侵位。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邓阜仙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镁铁、强过铝质和高分异的特点。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K和高场强元素Th、U、Pb,亏损Ba、Sr和Ti等,稀土总量偏低(ΣREE平均值为90.59×10-6),轻稀土相对富集(LREE/HREE比值平均为9.97),铕负异常显著(δEu平均值为0.34),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根据区域地质和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岩石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2.
133.
地球潮汐、重力与大地测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川一郎1.对今后测地学的展望大地测量学这一古老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大变革的高潮时期。这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惊人发展使测量精度得到划时代的提高。本世纪初,人们将大地测量学定义为“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及重力场的科... 相似文献
134.
行星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模式—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起源及对后期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地球具原始不均一性,并且,这种原始不均一起源于前地球阶段堆积星子的不均一性。地球不均一性的演化从早期不均一性经1800Ma前后变格“事件”而发展成为晚期不均一性。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和地球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经历了原地球堆积和补堆积两个阶段,地球的演化可以1800Ma为转折点具明显两阶段演化特征:早期以初生壳体-星子源地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后期以岩石圈板块运动为特点。并认为,区域矿 相似文献
135.
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金川超大型铜镍岩浆硫化物矿床岩石、矿石的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金川岩体的平均Cu/Pd值远大于原生地幔岩浆的Cu/Pd值 ,说明其岩石为因硫化物析离而失去Pd的岩浆所结晶 ;且岩石的PGE具有部分熔融趋势 ,与地幔橄榄岩接近 ,这些均指示存在岩浆熔离作用。该矿床岩石、矿石的PG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比较对应 ,均可分为两种类型 ,反映了岩浆多次侵入、熔离分异同时成岩成矿的特征。另外 ,PGE S关系分析表明其成岩成矿过程中有少量地壳物质混染。PGE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还指示了其高镁拉斑玄武质母岩浆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柴达木盆地自然伽玛曲线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对太阳辐射响应关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自然伽玛(GR)曲线,建立了2 85MaBP以来的轨道调谐时标.对GR曲线、深海记录和黄土记录与太阳辐射曲线时频域的多维谱分析及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达参1井GR曲线相对于太阳辐射的滞后时间短于深海及黄土记录3~4ka,GR曲线记录的岁差周期成分更为显著,且与太阳辐射在岁差周期上显示了更强的相关性.表明盆地古气候演化受到太阳辐射岁差周期强烈影响,具有低纬陆地记录的特征,而与深海记录和黄土记录受轨道倾斜周期和全球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有别. 相似文献
139.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缺氧环境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REE)101.71×10-6~157.5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从铜矿石→浅色矿化砂岩→浅色无矿砂岩,随着铜含量的降低,Mo、Cd、As、Hg平均含量逐渐降低,∑REE与高场强元素Nb、 Zr、 Hf、Th平均含量逐渐升高。六苴段中亚段砂岩具“矿源层”的特征,铜矿石与围岩具物源一致性,铜矿石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由砂岩经水-岩作用形成,与六苴铜矿床(K2ml1)成矿机理相似。小河地段纵向上从北向南,六苴段中亚段中铜矿化的能力逐渐减弱,推测矿化带在走向上向西(紫色砂岩一侧)发生了偏移。 相似文献
140.
Shangyue Shen Qinglai Feng Wenqian Yang Zhibin Zhang Chonglakmani Chongpan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2010,29(3):255-260
On the basis of the pet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ock assemblages, petrochemistry, REEs, trace elements and geotectonic settings, the authors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volcanic rocks in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P2-T1) volcanic rocks distribute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ocean-ridge/oceanic island basalts in the Chiang Mai belt. The volcanic rock assemblage is basaltic andesite-andesite-rhyolite. The volcanic series is dominated by the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the tholeitic series coming nex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volcanic rocks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Al2O3; 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of the LREE-enrichment rightward incline type; the large cation elements are highly enriched, and the volcanic rocks are generally enriched in U and Th and depleted in Ti, Cr and P. The petrochemical plot falls within the field of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projected points of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volcanic rocks in the Lancangjiang belt. These continental mar-ginal arc-volcanic rocks, together with ocean-ridge/oceanic island-type volcanic rocks in the Chiang Mai belt, con-stitute the ocean-ridge volcanic rock-arc magmatic rock belts distributed in pairs, indicative of 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oceanic crust in the Chiang Mai belt. This resul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s in the Chiang Mai bel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