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1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1402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509篇
地球物理   397篇
地质学   4445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81篇
自然地理   1940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358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273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认识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的色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理解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联系,对于高原地区黄土-古环境重建和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表层土壤色度的详细分析,对比现代气候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东部表层土壤色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① 高原东部表土色度参数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纬度升高,土壤亮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红度和黄度则逐步减小;随经度的升高,黄度先增大后减小,而红度值逐步减小;红度和黄度整体随着海拔上升而呈先减小后升高的特征。这些变化特征和差异是表土色度对高原东部复杂地理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响应的结果。② 在高原的干旱-半湿润区,土壤亮度对降水的响应敏感;红度和黄度对大尺度的温度变化响应较敏感,而较冷的环境下,红度对温度响应复杂,但与降水存在一定的联系。红度/黄度比值主要指示了气候控制下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变化和竞争,对干旱-半湿润区域的降水变化响应较为敏感。青藏高原东部现代表土色度与气候密切相关,其空间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现代气候因子的空间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地形和气候复杂多变,部分色度指标与气候关系复杂,在重建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变化历史时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222.
研究区域为山东省南部日照市涛雒镇海滩,对其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r、Ni、V、Fe、Zn、Co、Pb)的含量进行测试,并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表层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进行原位磁化率和室内磁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污染情况较轻,各重金属元素均轻度污染或无污染,重金属污染源主要为河口及海滩排污口。野外体积磁化率和室内质量磁化率分布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一致,磁性颗粒的晶粒类型为多畴(MD),磁性矿物类型为亚铁磁性矿物。通过室内质量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的高度正相关性,建立了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23.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南岛附近海域出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2019年我们采集了位于海南岛北部的铺前湾、澄迈湾、后水湾、洋浦湾的表层沉积物,对照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使用地累积指数、重金属污染指数、重金属污染程度指数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多种参数评价了各海湾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状况。结果显示,砷(As)是各海湾中污染最明显的重金属元素。澄迈湾及铺前湾总体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洋浦湾总体污染状况较轻。船舶燃油燃烧、水产养殖、化肥施用、矿业废水等人类活动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需采取适当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海南岛北部海湾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24.
为了解广东吴川近岸海域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其潜在风险,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控,于2020年10月采集了吴川海域41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运用综合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评价了其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含量范围为0.48~14.1 μg/L,平均含量为1.75 μg/L;Pb含量范围为0.07~7.79 μg/L,平均含量为0.44 μg/L;Zn含量范围为3.98~65.8 μg/L,平均含量为9.22 μg/L;Cd含量范围为0.03~0.17 μg/L,平均含量为0.05 μg/L;Cr含量范围为0.62~2.69 μg/L,平均含量为1.92 μg/L;Hg含量范围为0~0.039 μg/L,平均含量为0.021 μg/L;As含量范围为0.39~1.42 μg/L,平均含量为0.93 μg/L。吴川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海水水质一类标准。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表层重金属含量的比较,吴川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按其相关性可将吴川海域重金属元素分为3类:第1类为Cu-Pb-Zn-Cd组合,第2类为Cr-As组合,第3类为Hg元素。第1类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可能为海域内来往船舶及其燃烧尾气的大气沉降,第2类重金属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养殖场排放的养殖废水和溶解于海水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活动用品。吴川近岸海域综合污染指数(WQI)平均值为0.31,整体污染程度为清洁。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介于0.2~38.95,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6.65~65.32,整体生态危害等级为轻微。  相似文献   
225.
分析了北戴河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修正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较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角和东北角河口,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区内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上处于较低至中等等级,污染相对明显的为人造河口、石河口和秦皇岛城区近岸海域。相对而言,Hg是主要的致污元素。  相似文献   
226.
对赞比亚西北省卡森帕A矿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分析测区Cu、Co、Ni、Au、Ag、As、Pb、Zn等8个元素在土壤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富集程度、相关关系、单元素分布特征与套合关系等,认为测区最佳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为Cu?Ni?As?Co?Zn,应用异常打分法圈定了一个Cu?Ni?As?Co?Zn综合异常Ht?1,经过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后期通过激电及高精度磁测,发现高磁、高极化、低电阻异常与化探异常吻合;经两个钻孔验证,见工业矿体,最终探获了一个中型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27.
为了提高农业用地经济效益,以地球化学调查手段为主,对绥化市太平庄地区的富硒土壤分布状况及其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评价了土壤质量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该调查区土壤质量环境良好,适合进一步开发富硒农产品,增加当地居民和地方财税收入,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28.
为了解山东寿光北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现状及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改良提供基础资料,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了土壤盐碱化分布特征和类型,识别出盐分的主要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总体不高,局部地段处于轻度至中度盐渍化程度;盐分含量北高南低,近似平行于海岸分布;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主要为Cl-和SO42-,盐分类型为氯盐渍土、亚氯盐渍土和亚硫酸盐渍土三类.  相似文献   
229.
风沙流的风程效应研究是定量获取风沙流沿程变化的核心和难点,风程效应是指输沙率随沙床表面或地块长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饱和输沙率(fmax)和饱和路径长度(Lsat)是风程效应的重要参数。采用自动连续称重式集沙仪,以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境内典型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观测了2017、2018年和2021年内4次典型风蚀事件,分析近地表5 cm高度风沙流的风程效应在5 min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地表输沙通量随风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2) 4次风蚀事件中Lsat的变化范围在11~280 m之间,并存在明显差异,其变化与风速无关。(3) 近地表风沙流的fmax与风速(U)呈幂函数关系。(4) 风程效应的变化特征与地表可蚀性因子、地表微地貌变化有着紧密联系,未来应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农田的风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30.
采集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代表性植物群落表层土壤(0 ~ 10cm)样品, 测量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 运用δ13Corg和化学计量指标探讨干热河谷土壤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雅砻江下游表层土壤碳储量为121×109 kg C, 其中颗粒有机碳储量占79.48 %, 颗粒无机碳储量占20.05 %, 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储量甚微。2)比较发现, 研究区土壤碳含量和碳汇潜力较大。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21.23g/kg), 尤其杂木林地SOC含量高达49.71g/kg。揭示研究区物种多样性对SOC含量的贡献。研究区分布多种植物群落且具有较强的光合碳同化(植被叶片碳氮比(C/N)高达31.21)固碳能力, 为研究区较大的SOC储量提供了充足的植物源碳保障。研究区较大的土壤无机碳含量和成壤无机碳输出通量(2.065×108 kg C/a), 揭示研究区存在相当大的成壤无机碳碳汇过程和贮存潜力。在流域尺度上计算土壤成壤无机碳碳汇时, 径流输出的成壤无机碳不可忽视。3)研究区土壤C/N变化率和δ13Corg变化率空间变化均不显著(p>0.05), 揭示研究区不同群落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无显著差异。研究区SOC含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气温、降水和坡度)驱动的生物因素(群落生产力和微生物代谢活动)调控。本研究可为土壤碳汇/源调控机制研究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