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470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474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81.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nitrate(δ 15 NO 3)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in 2009 and 2010. δ 15 NO 3 varied between-4.6‰ and 8.9‰ with changes in temperature,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pool. In February, biological processes decreased because of low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δ 15 NO 3 near the river mouth was 2.4‰. In May, δ 15 NO 3 was the highest in the surface waters among all seasons. Analysis on the conservative mixing revealed assimilation, and this fi nding is supported by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l a and δ 15 NO 3. The fractionation factor of assimi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2.0‰ by the Rayleigh equation. Nitrifi cation was supported based on the mixing behaviors in November 2010 and the low δ 15 NO 3 values in May and November 2009. The high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adjacent marine area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tal organic nitrogen and δ 15 NO 3 in November 2010 indicated that mineralization was taking place.  相似文献   
882.
在研究分析地址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存储标准地址数据集的标准地址库和自定义的地址匹配规则库,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模糊中文地址编码方法。该方法在依据标准地址库分词的同时,也沿着自定义的地址匹配规则进行推理,从而缩小了下次分词所用到的目标数据集,提高了系统执行效率。另外,通过借助构建的规则树与歧义栈,提高了文中定义的两类模糊地址匹配的成功率。最后,基于该算法建立了一个地理编码原型系统,并利用经济普查项目中的相关数据对算法的可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83.
采用粒度谱的计算方法分析高浊度河口混合环境下悬浮泥沙和表层沉积物的交换过程,研究悬浮泥沙在河口—陆架系统的输移和归宿问题。分析表明:(1)大约有47%的悬浮泥沙沉积在长江口拦门沙海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超过50%的悬浮泥沙摆脱河口的"束缚"进入杭州湾以及向南沿浙闽海岸输运,122.5°~123°E是长江悬浮泥沙向东扩散的重要界限。本文提供的粒度谱计算方法可适用于多种潮汐环境的泥沙输运和沉积的定量计算。(2)长江口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高交换区(交换率>0.6)主要分布在南槽口外的泥质区和杭州湾附近海域,其中长江口外泥质区的交换率高达0.9以上,说明该区域悬浮泥沙大量参与供沙和造床过程。在10~100年尺度上,长江口南槽口外的泥质区和杭州湾存在着一个显著的沉积中心,其泥沙交换速率可高达2~3cm/a以上。(3)由于受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从长江口输出的大部分悬浮泥沙首先沉积在长江口南槽口外的泥质区,随后在潮流的作用下向长江口、杭州湾和沿海岸向南输运,泥质区充当了长江口系统泥沙输运和入海泥沙向南输送的"泥库"。长江口泥质区既是长江入海泥沙向口外输送的泥沙"汇",也是涨潮输入长江河口和杭州湾、浙闽沿岸泥质带的泥沙"源"。(4)由于长江口外余流向南槽口外汇聚,南槽口外含沙量较高,而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潮滩仍处于缓慢淤涨状态,上述水动力和地貌的综合分析证实了长江口外泥质区的"泥库"效应。在长江入海泥沙减少的背景下,"泥库"对河口地貌发育的贡献明显;随着流域减沙的不可逆转,口门附近的"泥库"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向河口系统供沙的功能。  相似文献   
884.
李天福  张建新 《岩石学报》2014,30(8):2393-2401
西昆仑造山带划分为北昆仑地体和南昆仑地体,关于西昆仑造山带中库地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库地布孜完沟超镁铁岩单元角闪石化二辉辉石岩和依歇克沟火山岩单元底部粒玄岩中获得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494.28±0.86Ma和500.30±8.0Ma,两者非常相近,说明超镁铁岩单元和火山岩单元下部的玄武岩形成时代均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是配套的蛇绿岩组成单元,即库地蛇绿岩为早古生代早期原特提斯洋的产物。根据前人已发表的年代学、古生物学资料和本文的资料分析对比,原划依莎克群火山岩单元可能是构造拼合叠置体,应予解体。  相似文献   
885.
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的五彩湾一带出露一套具磨拉石特征的火山沉积建造, 下部为具磨拉石特征的砾岩、砂岩, 上部为一套中基性的火山熔岩夹中酸性的火山凝灰岩.1:20万卡拉麦里山幅将其归入下石炭统松喀尔苏组.通过1:5万地质调查研究发现, 该火山沉积建造底部以一套粗砾岩高角度不整合于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之上, 含晚泥盆世植物化石Prelepidodendron sp.(先鳞木), 中上部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6.8±3.3 Ma, 且被年龄为341.1±4.0 Ma~340.9±5.1 Ma后碰撞花岗岩侵入, 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时代上对应于北准噶尔地层分区的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该套地层中上部的火山岩的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夹少量的流纹质凝灰岩, 岩石化学特征上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 (La/Yb)N=2.97~6.66, Nb、Ta亏损, 部分样品Zr、Ti弱显亏损, Nb/U、Ce/Pb比值分别为7.43~20.88、3.17~12.45.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兼具板内火山岩和弧火山岩的某些特点, 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 是卡拉麦里洋盆于晚泥盆世之前闭合后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对广为关注的卡拉麦里洋盆的闭合时间进行了很好的限定.   相似文献   
886.
贵州贞丰挽澜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中产出一个以棘皮动物为主的化石库,其埋藏模式与典型的兴义动物群不同。为了研究该化石库形成的环境背景,分析了沉积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状灰岩段—瘤状灰岩段下部主要为缺氧环境,瘤状灰岩段中上部以贫氧—氧化环境为主。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主要受控于海水循环的受限程度。受风暴潮的影响,海水氧气含量出现短暂的增高,这是棘皮动物繁盛的关键因素;而随后的缺氧环境则有利于生物保存形成化石库。  相似文献   
887.
罗平生物群     
《云南地质》2014,(4):F0002-F0002
罗平生物群是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中生代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  相似文献   
888.
《湿地科学》2022,(4):606-606
《湿地科学》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关于湿地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湿地学理论和方法、湿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和规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水文、湿地生物、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恢复与重建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道。目前,《湿地科学》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和“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889.
890.
提要:帮果日—波库蛇绿岩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最西段,由帮果日蛇绿岩和波库混杂岩构成,呈北西展布,长128 km,宽5~10 km。帮果日蛇绿岩由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构成,岩石由橄榄石(Fo=85.2~88.0,平均86.6)、顽火辉石(Mg#=89.3~94.3,平均91.2)、透辉石(Mg#=92.0~94.9,平均93.1)构成,以高铝(Al2O3=0.96%~2.10%)、高钛(Ti=173~261μg/g)为特征,微量元素含量与MOR地幔岩的接近,亏损REE,ΣREE仅为球粒陨石的33%~71%,估算其为原始地幔经过6%~12%部分熔融的产物。波库混杂岩基质由板岩、粉砂质板岩构成,岩块有橄榄岩、辉长岩、硅质岩、砂岩、灰岩等。通过对帮果日蛇绿岩同位素测年结果、波库混杂岩之中硅质岩岩块放射虫化石的研究,确定帮果日—波库蛇绿岩带形成于晚白垩世,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产物;帮果日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洋壳的残留,属典型的MOR型蛇绿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