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52篇 |
免费 | 1080篇 |
国内免费 | 9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6篇 |
大气科学 | 563篇 |
地球物理 | 1570篇 |
地质学 | 2388篇 |
海洋学 | 762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419篇 |
自然地理 | 4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236篇 |
2021年 | 232篇 |
2020年 | 189篇 |
2019年 | 215篇 |
2018年 | 183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200篇 |
2015年 | 229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75篇 |
2010年 | 278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57篇 |
2006年 | 227篇 |
2005年 | 224篇 |
2004年 | 163篇 |
2003年 | 182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60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55篇 |
1993年 | 127篇 |
1992年 | 118篇 |
1991年 | 116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104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7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应用ArcGIS实现高程异常等值线图的数字化和属性入库,建立高程异常数据库;在对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插值、梯度插值3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在面向对象的Visual Basic6.0环境下应用MapObjects地理信息控件,实现高程异常值的自动查询及显示、缩放、漫游等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82.
83.
84.
传统码相组合算法能探测7~8周以上大周跳,而传统的电离层残差法仅对于±4周以内的周跳可实现唯一分离,这限制了两者组合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对码相组合探测与修复周跳方法进行改进,使得改进的码相组合与电离层残差法能够完全探测周跳.经理论与实验分析,组合改进的码相组合法与电离层残差法两者结合能够完全探测采样间隔小于10 s观测数据中的周跳,对动态非差观测值数据的周跳自动探测与修复有极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5.
甘肃北山造山带红石山地区正εNd(t)值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1:5万红岭幅等3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对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石,均表现出高的正εNd(t)值和较低的TDM值,而且变化范围很小,揭示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源岩同位素成分均一,且主要来源于地幔。正εNd(t)值花岗质岩石的存在,可能对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 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 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 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 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值为0.25,下地壳的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相似文献
87.
88.
同位素指示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下水补给来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恢复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大气降水氚值,并结合区域稳定同位素组合特征,揭示了区域地下水氚年龄的多解性与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的温度效应。恢复的1963年核试验期氚高峰值达到2 100 TU,进入90年代平均为60 TU。1960年以来降水补给的地下水氚值都应大于15 TU,而1963年的高峰氚衰变至今应在200 TU左右。地下水实测氚值较低,表明由现代少量降水补给的地下水与大量的古水进行了混合。影响降水中δ18O和δ2H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月平均空气温度,对δ18O与δ2H的影响权重分别占到59.9%和57.0%。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较低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其补给主要是晚更新世较冷环境下形成的,来源于东南部的雅布赖山区,部分浅层地下水接受现代降水与河流的补给。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