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7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558篇
测绘学   653篇
大气科学   547篇
地球物理   889篇
地质学   808篇
海洋学   35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1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祁莉  管兆勇  张祖强 《大气科学》2008,32(1):165-174
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几乎历年均存在,其“季节锁相”与地域性使得在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双脊线过程。作者利用4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10月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进行了分析。气候平均场上5~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出现6次双脊线过程,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表明每年这个时段最易发生双脊线事件。每次双脊线过程均表现为副高南侧新生一脊线,发展几天后就减弱消失,北侧脊线(原脊线)继续维持。初步的诊断分析表明,6次双脊线过程中南侧脊线的生成与季风槽8~10天周期的“间歇性增强东伸”密切相关,这一准10天振荡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突然增强造就了双脊线的“季节锁相”。进一步分析发现,季风槽8~10天的“间歇性增强东伸”与两支分别来自西太平洋的西传准10天振荡和来自赤道的北传准10天振荡有关,这两支振荡同位相,其有利于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季风区(10°N~15°N,110°E~120°E),共同作用,引起季风槽的“间歇性增强东伸”。  相似文献   
992.
祁莉  张祖强  何金海 《大气科学》2008,32(2):395-404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993.
在深海多缆、长拖缆地震勘探的各种噪音影响中,多次波对深层的有效反射影响难以消除。笔者介绍了一种高分辨率各向异性 Radon 变换方法,在 Radon 变换积分路径中增加非椭圆率 eta 参数,将传统 Radon 变换积分曲线由慢度、偏移距两参数改为慢度、偏移距及非椭圆率三参数,更好地刻画了长偏移距下反射非双曲时差。通过对某海域实际采集的多缆长偏移距地震数据进行压制多次波处理,与传统方法相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后续深层构造成像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4.
考虑到潮流运动的非恒定性和非线性特征,基于潮流雷诺应力分布式,应用Prandtl混合长度和von Karman自相似理论,并结合潮流运动方程,推导了近底层潮流速垂向分布的双对数模式.然后,将该分布模式应用于英国大陆南部西Solent水道和江苏岸外西洋海域流速的实测资料,并与对数线性分布的计算成果相比较,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最后,对几种分布模式进行了讨论和比较,结果表明:在近岸水域采用对数或对数线性流速分布模式计算摩阻流速和粗糙高度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偏差,双对数模式能使计算的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95.
董建春 《云南地质》2010,29(4):400-403
金矿赋存于挤压——滑脱构造破碎带中。成矿受构造、地层(岩性)、地球化学条件和围岩蚀变等条件控制。该区具有较大的找金潜力。  相似文献   
996.
层析法微波辐射计遥感反演云液水含量的二维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珺  雷恒池  陈洪滨 《大气科学》2010,34(5):1011-1025
通过机载双天线微波辐射计的观测数据层析反演出云液水的空间分布是一个有限角度的图像重建问题。为提高这一反问题的适定性, 本文对已有的正则化方法进行了改进: 根据云液水的分布特征选择W1,2空间范数的离散形式作为正则项;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确定双天线仰角的最优设置方案为 (30°, 90°) 等。为避免已有方法中对目标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而产生的模型误差, 采用L-BFGS-B算法对非线性目标函数直接求解。按照侧边界内云液水分布是否已知将反演模型分为已界模型和未界模型。已界模型的反演结果表明, 反演误差在8.6%~12.3%之间, 反演图像可以反映出不同云型的结构特征。敏感性试验表明, 影响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为投影数据的角度分辨率、 辐射计观测噪声以及侧边界云液水分布的不确定性; 受云液水含量、 正则算子特性及边界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云型的反演精度存在差异。为使微波辐射计探测云液水分布能够独立于其它探测手段, 本文针对未界模型提出嵌套反演方法。数值模拟试验表明, 嵌套反演方法可以为目标区域的反演提供足够的侧边界信息。  相似文献   
997.
大型双槽渡槽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大型双槽渡槽的结构特点,应用薄壁梁段有限元法,考虑了渡槽横向弯扭耦合振动、约束扭转变形和盆式橡胶支座等对渡槽结构动力作用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某大型渡槽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研究了该渡槽设计水位变化对大型渡槽模态的影响,探讨了该大型渡槽在几种工况下的模态变化范围,所得结果可为该大型渡槽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利用Landsat TM图像更新地形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项式纠正和直接线性变换两种数学模型 ,对TM图像进行几何纠正 ,获得的正射影像与地形图矢量数据配准。在Microstation 95系统下 ,进行地形图矢量数据的更新 ,并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99.
以双裂蟹甲草(Cacaliadavidii)为材料,研究其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双裂蟹甲草净光合速率(P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1976年唐山地震双断层位错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少荣 《测绘学报》1995,24(4):250-258
本文提出顾先验信息的震源参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并应用于1976年唐山地震震源参数的反演研究。参加反演计算的大地测量资料中包含了唐山主震和宁河强余震的共同影响,因此在震源参数反演中采用一个双断层模式。利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获得的唐山地震双断层模式与相应的地震波反演结果以及地表地质构造考察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