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4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572篇
测绘学   671篇
大气科学   661篇
地球物理   711篇
地质学   1361篇
海洋学   712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511篇
自然地理   182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 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 该模型建立在水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并包含了用于评价和量化人类活动的抛石促淤模块和航道疏浚模块。应用该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磨刀门河口在1977-1988 年的动力地形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模拟结果和情景分析,合理地分离了人类各种工程活动的长期影响和自然因素在河口演变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工程对河口自然发展趋势造成了较大的改造,淤积强度表现为西侧大于东侧。抛石和围垦工程使横洲水道主槽逐年冲刷,深槽外移,而龙屎窟深槽上端则表现为严重淤积,深槽不断缩窄。  相似文献   
912.
《海洋地质译丛》2012,(2):I0005-I0006
单位简介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海洋石油局钻井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从拥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分离出来),主要从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施工和大型装备、相关设备租赁服务,现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在国内外海洋石油钻井工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公司。  相似文献   
913.
《海洋地质译丛》2012,(2):I0007-I0008
单位简介 建队于1975年的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是一家具有近四十年发展历史,专门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的找矿功勋单位。曾先后发现了平湖、西湖等油气田和含油气盆地,为国家的能源建设作出了重大的海上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914.
张杰 《海洋信息》2012,(4):62-6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释况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同本、夯实当下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2006年5月20日,舟山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舟山锣鼓音响宏壮,旋律奔放,气氛热烈,具有鲜明的海岛特色。舟山锣鼓艺术是舟山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舟山渔区人民生活的折射,凝结着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智慧,渗透着舟山渔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舟山渔区劳动人民朴素、鲜明的市美观念。本期我们将重点推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  相似文献   
915.
众所周知,地球从古至今,经历了很多变迁.地质历史上"宙-代-纪-世"的划分就像现今"年-月-日"一样,真实地记录着我们地球的岁月变迁.为了便于表述地球演化发展的历史,需要确定一下地质年代,就像读我国历史,我们要分朝代似的.  相似文献   
916.
 近年来,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地表土壤水分信息用以评估地表受旱程度,本文以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大旱为例,运用MODIS可见光-红外波段数据以及像元可信度综合生成了归一化干旱指数(NDDI)。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土壤湿度数据验证了NDDI对地表土壤湿度的敏感度。结果表明:相比于植被状态指数(VCI)干旱监测模型,NDDI能更加灵敏地对浅层地表干湿变化做出迅速响应。最后,本文利用NDDI分析了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大旱旱情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宏观上重现了此次旱情的发展历程,并使用该指数统计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干旱等级下的贵州省土地受旱面积。结果显示:2010年1月-2010年4月为贵州省旱情最为严重的4个月,平均受旱面积达103 352km2,最大受旱面积达132 257km2,占贵州省总面积的75%以上。同时,旱情等级为重旱的土地面积最大达到88 246 km2,占贵州全境土地面积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917.
雷州雷祖神话文本《雷祖志》定型在明清时期。它的直接源头是北宋《雷庙记》,初源是《古雷庙记》。经考证,《古雷庙记》是唐房千里《投荒杂录》中的《陈义》,它记载了雷神及雷州12豪族诞生的神话。在宋代《雷庙记》和明清《雷祖志》中,12族神话消失,雷神神话也变成真实的历史。认清《雷祖志》文本的真相,对于研究雷祖神话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8.
过去150 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 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 1834-1893 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 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 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 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 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 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 年,分别较1977-1996 年平均推迟27 天和提早17 天。(2) 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 月-当年3 月及当年1-3 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 月) 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19.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4000 cal. a 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 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 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 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 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 cal. a BP后, 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 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 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 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 7000 cal. a BP 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 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 4000 cal. a 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 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 a 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 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 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20.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刘鹤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67-1176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与经贸合作伙伴, 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南非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对开展中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南非历年来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 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偏移—分享模型, 分析了南非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南非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呈现出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区和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人口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区和沿海港口城市, 低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1996-2011 年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加强, 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偏移—分享分析表明, 南非人口增长速度先后经历了从1996-2001 年快速增长到2001-2007 年缓慢增长, 再到2007-2011 年高速增长的“高—低—高”增长阶段;省域层面上看, 豪登省和西开普省一直是南非人口集聚较强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